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學會多少知識和技能,而是學會適應學校生活,完成從幼兒園“以玩為主”到小學“以學為主”的轉變,值得肯定的是,《一年級》中的孩子在學校正是以此為主題展開小學生活的。
小學生不適合寄宿生活
我仔細觀看了前三期節目,感受到新時代孩子強大的生命力,以及那些張揚的個性,這是與以往年代的孩子迥然不同的。我感受到每個孩子的可愛,也發現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現在結合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知識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而文章中所涉及的孩子我都用可愛的昵稱代替。
因為這個節目是在一個寄宿制小學拍的,所以我更要旗幟鮮明地提出這個觀點:小學生不適合寄宿生活。當然,我的本意并不是要抵制寄宿學校,而是說在父母有能力照顧孩子的情況下,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無疑是不明智的決定。
很多父母可能覺得把孩子送去寄宿學校既可以培養他的獨立性,又能讓父母忙事業,何樂而不為?但孩子獨立生活的前提是建立在與父母擁有良好安全依戀關系的基礎上,小學生每天都需要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因為這能讓他擁有安全感。就像“昊坨”在節目中與媽媽分別前說的話:“沒有你,我該怎么活?”在孩子看來與父母長時間分離的恐懼與生死離別是一樣的。
孩子對分離焦慮的恐懼使得他們很沒有安全感
孩子對這種分離焦慮的恐懼,在第二期節目的回家返校后更為明顯,連獨立性很強的“小蘋果”都用哭泣和掙扎反抗這種分離,而“昊坨”更是要用400個手榴彈把學校炸掉。因為他們發現這與幼兒園一天不見父母的短暫分離不同,5天時間不見父母是件讓他們感到很沒安全感的事情。
孩子寄宿最起碼要到初中,這個時候孩子基本已經完成了與父母依戀關系的建立,對父母的外在依戀減少,具備了與父母分離的心理條件。
節目播到第三集,“小馬哥”無疑是最引人關注的孩子。在我看來,“小馬哥”是其中想做到最好、最渴望得到認同的孩子,但是為什么最終卻成為一個制造問題最多、同學最不喜歡,也最讓老師頭疼的孩子呢?這根本的原因或許就在于他內心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價值感。
“小馬哥”內心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價值感
心理學研究發現,內心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而“小馬哥”無疑攻擊性較強。他在第一集就罵同學是“傻瓜”、“一群笨蛋”,甚至在醫務室大罵老師是“丑八怪”;他經常與同學爭奪東西,打斗。表面上看他蠻橫霸道,盛氣凌人,實際上他的內心卻是弱小和不安的,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第二期節目,上語文課時,“小馬哥”頭上套個塑料袋子,理由是害怕同學偷襲他。當“小馬哥”總是帶著警惕的目光與周圍同學相處時,就容易認為別人是不友好的,要傷害他,他需要通過攻擊別人來保護自己。這其實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小馬哥”內心缺乏“價值感”同樣是導致他成長問題的心理原因,他在這方面的表現也很明顯。比如第一集找寶藏時,他把自己弄丟了,就一直在說:“我已經輸掉了,別人都找了很多樣了。”在第三集當小老師時,他忐忑不安地說:“反正也沒人與我同隊……”“蠢死了,果然跟我一樣……”這都是不自信、覺得自己無價值、不夠好的表現。這種無價值感也促使他產生了爭強好勝,事事都要贏的心態,因為他需要用各種成功來填充內心無價值感的空洞,所以他才畏懼失敗,計較得失。
關注家庭教育 一年多內換6個保姆使不得
“小馬哥”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除了先天氣質特點的因素外,我們更要關注他的家庭教育問題。在節目中,“小馬哥”的媽媽講過在兒子剛出生一年多的時間內換了6個保姆,這其實是一件嚴重傷害孩子安全感的事情,因為安全感需要穩定的依戀關系和依戀對象,而保姆像走馬燈似地換來換去,孩子不斷經歷著與熟悉保姆分離的焦慮和適應陌生保姆的痛苦,如何能建立起安全感?
“小馬哥”的媽媽把換保姆的原因,歸結于孩子的調皮,而真實的原因可能是她自身就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母親。這很容易導致她對保姆的不信任,正如她懷疑班主任陳學冬會不喜歡自己的兒子,會拋棄他一樣。
“小馬哥”無價值感的問題也能從母親身上找到影子
同樣,“小馬哥”無價值感的問題也能從母親身上找到影子。比如第三期節目中她情緒失控地指責陳學冬時,她知道“小馬哥”存在的問題,卻接受不了實習班主任陳學冬直白的言語,正如她所講:“你表達的方式……讓我們覺得在你面前都抬不起頭……”“小馬哥”平時的表現其實同媽媽一樣,當受到挫折、失敗和被人否定后,往往會表現出憤怒、攻擊、情緒失控等行為。
雖然“小馬哥”的行為帶著父母的影子,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對他們有太多的責難,每個父母都是從孩子走過來的,正如他的媽媽對陳學冬所講:“我總覺得自己像個小孩子一樣,在你面前……”
如果她的童年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沒有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她內心就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一樣整日戰戰兢兢,很難有足夠的能量去愛“小馬哥”,也很難讓他擁有安全感。這也是為什么我總要強調父母需要跟孩子共同成長的原因。
需要被理解,被共情,被給予正確的愛和教育
盡管網上很多人都不喜歡“小馬哥”的行為,但是我們需要知道他內心其實是慌張和弱小的,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在第三期節目中當小老師時忐忑地說:“我只會講嚇人的故事……”一個只會講嚇人故事的孩子內心該有多少恐懼感啊!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很多與“小馬哥”一樣的孩子,他們都需要被理解,被共情,被給予正確的愛和教育。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