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中國十大魅力濕地故事精編》之寧夏沙湖娃娃魚之謎

    2014-11-12 14:06:28
    來源:通網
    責任編輯:齊東
    \

    拂曉,一陣嬰兒般的啼哭聲在寂靜的湖面響起,淳樸的漁民起初以為是小孩落水,便循著聲音一遍遍尋找但卻一無所獲,然而這嬰兒啼哭聲始終不絕于耳。慢慢的,在當地開始流傳著一個可怕的故事,曾經溺死在湖泊里的人,模仿嬰兒的哭叫,在尋找著替死鬼,從此當地漁民開始不敢獨自下湖,原本平靜的魚湖籠罩著詭異的氣息。

    1992年9月18日,沙湖的老漁工李廣杰與魏寶寬相約一起捕魚,將漁網撒下去不一會,嬰兒的啼哭聲便出現了,兩人四目相對,趕緊拉起漁網劃著船往回走,但哭啼聲卻一直在他們身邊不止,無論朝哪個方向劃,這怪聲一直追隨他們。兩人雖然恐懼,但這時也只能撞著膽子看看到底是什么妖魔鬼怪,他們循著聲音往漁網看去,卻發現了漁網里有一只很大的“沙趴趴”,這駭人的聲音就發自它口,但這只“沙趴趴”為何會在水下還能存活,并還能發出怪聲,他們不得而知,只好先帶回去。

    然而,即便是當地資歷最老的漁民也對這“怪物”束手無策,只能求助于寧夏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聞訊趕來的科研人員見到這“怪物”顯得十分驚訝,大呼道:這是娃娃魚!隨即開始對娃娃魚做了詳細的測量與檢查,發現它為雌性,身長89公分,體重4.8公斤,除尾部有些許擦傷,身體狀況非常好,并推算它的年齡在8-9歲。

    娃娃魚,學名大鯢,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現存兩棲動物中體型最大、壽命最長的古老動物,有活化石之稱,一直生活在溪流中。最適合生存的水溫是9到12攝氏度。娃娃魚是兩棲類動物,白天它們棲息在石縫或巖洞里,到了夜間才出來覓食,因為叫聲像嬰兒啼哭而得名,大多棲息在南方。

    專家很早之前就推斷,娃娃魚不可能出現在寧夏沙湖,因為江南的青山綠水,山澗溪流,與寧夏沙湖中的一片湖泊相比,從小環境上來說存在天壤之別,又因為沙湖的湖底是白漿土,對于娃娃魚來說,既無溪流可以棲息,又無石縫和巖石可以藏身。而且每到冬季,沙湖封凍長達百天以上,娃娃魚的平安越冬更成為問題。

    娃娃魚為何會出現在寧夏沙湖,一直是個謎,而當地則有多個版本的推測。其中最讓人認可的是,這條娃娃魚應該不是沙湖的“土著民”,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不斷有魚苗從武漢空運到沙湖,其中有武昌魚、螃蟹和小草蝦等,當時魚苗選育技術比較粗放,在不斷運輸魚苗的過程中,會摻雜著許多其他種類的幼種,而娃娃魚就可能摻雜其中。幸運的是,娃娃魚適應了沙湖的環境,奇跡般的生存了下來,并且在沙湖一住就是16年。

    開始,飼養員只是喂魚給它,鯽魚、鰱魚、草魚讓它吃了個遍。但飼養員很快發現,它們吃了魚還要把魚鱗吐出來,結果把魚缸弄得很臟。并且它們的糞便呈糊狀,里面還夾雜著沒有消化掉的魚刺,只不過這些魚刺都已經變成了黃色。經過飼養員的反復甄選,最后才選定了羊肉作為它的食物。娃娃魚也算是入鄉隨俗,越來越喜歡吃羊肉,從最初的每頓2兩羊肉到半斤,這條娃娃魚居然長到了1.6米,37.5公斤,即便是在娃娃魚的產地,這也算是十分罕見了。不幸的是,2008年初這條娃娃魚因為衰老而死亡,也算是壽終正寢了。

    其實,這只是寧夏沙湖發現的第一條娃娃魚,絕不是唯一一條,在1994年和1998年沙湖又分別發現了兩條娃娃魚,這兩條娃娃魚都沿用著第一條的喂養方法,在沙湖快樂生活著。隨著沙湖水質及周邊環境不斷改善,以后還會不會有娃娃魚或其他稀奇物種被發現,我們拭目以待。

    視頻揭秘 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走遍中國》欄目將于2014年11月19日(星期三)20:00播出《娃娃魚緣何現寧夏沙湖》專題報道,次日5:00和13:30 重播。敬請大家關注收看。

    \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