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市場交易機制的變革,都是財富再分配的過程。滬港通今日實施,這次也不會例外。
之所以說是財富再分配,而不是全民造富,是由滬港通機制的本質決定的。媒體輿論普遍將滬港通理解為A股會獲得巨大的增量資金,似乎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上漲。但滬港通是一個雙向機制,香港和海外資金可以進來,也可以不進來,可以多進也可以少進;內地資金當然也可以出去。跨境資金流向,一切以基本面和估值為主導,特別是當海外市場估值較低的情況下,將滬港通單純理解為A股利好,是缺乏金融市場基本常識的表現。
到了具體投資層面,事情就更復雜了。港股是國際市場,隔夜歐美股市、國際期貨市場,以及美聯儲一眾央行的風吹草動是要時刻注意的。還有個T+0,A股投資者普遍盼望著咱也早點兒開通這個機制,要不整天看著連續漲停的股票干著急,可T+0的港股也不是每個股票都天天暴漲。T+0的本質在于高效率完成資產定價,而不是讓股票漲起來沒完。換句話說,當前A股漲跌停板限制,導致了個股出現重大利好時往往連續一字漲停,最后變成高位放量套牢跟風散戶。換到港股市場,就會在較短時間內將利好充分消化,定價分析能力跟不上,一樣是個被套牢的結果。
簡單說,滬港通只會讓A股更加市場化更加專業化,從而增加了普通投資者的游戲難度。我們也可以這樣樸素的理解:在家門口的A股里,尚且玩不轉的投資者,又如何在國際化的港股賺到錢呢?
當然,財金書場不是發牢騷唱反調的地方,本書的主旨是通過把握金融趨勢獲得財富增長。目前的分析普遍認為,滬港通后A股要買大藍籌,特別是金融股。但由于滬港通政策已經過了約半年時間的炒作,以AH股倒掛名義發動的A股大藍籌估值修復行情,實際上已經到了階段性尾聲,目前中資金融股H股已經接軌A股,甚至略有溢價。當美股仍然在一路創新高時,很難想象會有巨量海外資金短時間搶籌中國金融股,脈沖式上漲后轉向平淡膠著,應是近期對AH金融股的最好刻畫。
如果說AH的定價差,是一種滬港通重要的盈利模式,當前A股的食品飲料行業潛力最大。2014年以來中信食品飲料行業指數僅上漲6%,漲幅倒數第一。目前一線白酒貴州茅臺、五糧液2014年市盈率僅為10~12倍,國際烈酒巨頭帝亞吉歐、保樂力加的市盈率均在20倍以上。乳制品龍頭伊利股份2014年市盈率僅為18倍,不僅低于港股上市的蒙牛,也大大低于美贊臣的30倍估值。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