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投資者而言,購買銀行預期收益率理財產品往往與“保本保息”劃上等號,但日前,銀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打破了這一慣例。銀行理財自負盈虧,考驗的不僅僅只有投資人。
銀行理財作別“擔保”時代
強大的慣性
銀行理財經過了十多年的迅猛發展之后,又一次迎來了監管政策。這一政策也被解讀為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的終結。
日前,銀監會加急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了理財產品的獨立性與破產隔離的法律效果,要求從根本上解決理財業務中銀行的“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問題,推動理財業務向資產管理業務轉型。此外,《辦法》還允許以理財產品的名義獨立開立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等相關賬戶,鼓勵理財產品開展直接投資。
所謂剛性兌付,就是在一款理財產品到期后,即便是產品兌付出現困難,但銀行也會給投資者本息。無論是在銀行還是在普通投資者眼中,剛性兌付就等同于“保本保息”??梢哉f,“保本保息”是不少銀行銷售理財產品的宣傳重點,很多投資人也都將銀行的理財產品視為安全有保障的投資方式,在他們眼中,銀行理財產品等同于“保本保息”,特別是中老年投資者都將其作為投資首選。
一度受到追捧的銀行理財產品發展迅速。根據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截至2013年末,銀行存續理財資金余額9.5萬億元,同比增長41.8%。而據銀監局數據,截至2014年5月末,全國4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存續理財產品50918款,理財資金賬面余額13.97萬億元。
據了解,目前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種類主要包括結構性理財產品、開放式和封閉式凈值型產品、預期收益率型產品、項目融資類產品、股權投資類產品、另類投資產品以及其他創新產品等多種類型。盡管產品多種多樣,但趨向“剛性兌付”的預期收益率型產品占比卻達到90%以上,結構明顯失衡。
有關統計數據現實,銀行今年上半年兌付的產品中,預期收益率型產品有66098只,市場預期收益兌付實現率為96.91%,而截至目前,由銀行自銷的理財產品也鮮有虧本的案例出現。由此看來,也就無所謂剛性兌付了,而在不少理財投資人看來,只要是在銀行買的,不看別的,只看收益率,越高越好。
轉型的選擇
事實上,早在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 中就規定了,銀行在售理財產品違規的情況有:承諾收益或者承擔損失;夸大或者片面宣傳理財產品,違規使用安全、保證、承諾、保險、避險、有保障、高收益、無風險等與產品風險收益特性不匹配的表述。
但現實情況是,各家銀行“剛性兌現”仍然屢見不鮮,“保本保息”依然是銀行理財的最大賣點。投資者們也樂于相信,承諾的預期收益率與實際的收益率沒什么兩樣。
然而,打破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和“隱形擔保,再加上之前坊間熱議的“存款保險制度”的陸續出臺,無疑都在向投資者傳遞著這樣一個信號: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隱形保障即將被打破,未來購買理財產品必然要“自負盈虧”。
近年來,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迅速,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風險也越來越積聚。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次新政對理財風險的強化,將倒逼投資者去審視其安全性,一旦銀行理財產品失去收益保障,短期內會對投資者心理形成較大影響。未來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不再是高枕無憂了。
此前銀監會多次發文規范銀行理財,這一次的亮點被業界普遍認為是采取“倒逼”方式促使銀行自動轉向。據了解,此次新監管辦法的核心是著重通過促進銀行理財產品結構轉型來有序打破剛性兌付風險。
為降低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的比例,此次意見稿明確提出,商業銀行發行預期收益率產品,必須將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管理費收入的50%計提風險準備金(其他產品為10%)。國泰君安分析師邱冠華解讀說,如果商業銀行繼續大量發行預期收益率型理財產品,需要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計算風險資產、計提風險準備,這一系列規定預示著,今后商業銀行再發行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發行成本會有所上升。而根據中金公司的測算顯示,理財收入風險準備金的計提可能影響商業銀行凈利潤在1%左右。“商業銀行繼續發展傳統預期收益率型理財產品的動力將大幅下降,商業銀行發行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與無期限錯配的項目融資類理財產品就成為銀行理財的轉型選擇。”
更溫暖的懷抱
未來,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息”,令很多投資人開始掂量其他各種理財方式,期望給自己的資金找到更溫暖的懷抱。
聽聞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息”的消息,有意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市民鄒女士表示,“現在理財方式這么多,我還堅持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就是因為收益相對有保障,風險也比較低。如果未來收益不確定,同樣是自負盈虧,那我還不如選擇那些收益率更高的方式了。”鄒女士說,自己已經將一部分存款存入了余額寶。而年底股市的回暖,也令眾多投資者躍躍欲試。
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蓬勃發展、信托投資帶來的高收益,以及年底中國股市上演的牛市,似乎正在對銀行理財形成包圍之勢,令各家銀行感受到寒冬的冷意。
余額寶的出現,令全國上下為之著迷,大錢小錢都卷入了理財的大潮。互聯網金融就這樣勢不可當地瞬間融入人們的生活。統計數字顯示,余額寶在運營15個月內勁攬5350億元存款,客戶總量達到1.49億人,超過了法國和英國的人口總和。投資者正在將大把的資金投入到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推出的互聯網理財產品中。
此外,截止到今年的9月30日,中國居民將12.9萬億元的資金投入到高收益信托產品中,令影子銀行的業務快速膨脹。自2009年年初以來,中國各信托所管理的資產總額已經激增了逾10倍。
另外,過去六個月上證綜指暴漲43%,也在刺激儲戶將資金投入股市。12月的第一周,中國投資者新開設近60萬個股票交易賬戶,比前一周增加了62%。
如今,中國的老百姓無疑有了更多的投資選擇。
終極對策
稍加留意就可以發現,現在銀行發行的所謂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日趨減少,最多也就是保本型理財產品,而以往被反復強調的預期收益率也從一個確切的數值變為了收益區間的保守估計。
另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銀行理財經理不再將“保本保息”掛在嘴上,而是委婉地表示,“現在銀行無法承諾理財產品保本保息,不過就以往的兌付情況來看,還沒有出現過兌付風險,可以放心購買。”
某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在看過銀監會的此番通知后表示,并沒有感覺到太多變化,他說,之前監管部門也多次發布有關銀行理財產品的相關文件,這一次的通知也是在延續之前的政策。但同時,他也表示,其中釋放出的轉型信號不容忽視。
對于投資者而言,之前部分銀行采取類存款的形式運作固定收益類產品,是將超額收益據為己有,同時承擔投資失敗的風險。
某股份制銀行理財師則認為,銀行推出打破剛性兌付的產品,意味著買銀行理財只看收益率的時代結束了,面對收益和風險,投資人在選擇產品時應該更加慎重,考慮多方面因素,這也是對投資者的投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風險與收益成正比”是市場的永恒定律。交通銀行的理財經理紀旭光表示,對投資人來說,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最重要的是關注產品的投向。“那些與信貸、信托等非標資產掛鉤的理財產品是不可能保本報息的,而與存款掛鉤的理財產品相對安全很多”。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發文談到,“剛性兌付”一旦成為過去式,毋庸置疑,會給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造成動蕩。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是好事情,讓理財市場重回其本源,而不再與高息攬存之類的擦邊球相染。更為重要的是,資本市場上只有在收益與風險相匹配時,資金的有序流動才成為可能。而這對于正受困于流動性不足的股市來說,應該是個利好,因為會促使部分愿意承擔高風險、享受高收益的資金回流到股市。
記者 葉明思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