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我們也能找到很好的對應例子。四川地區出土了很多性愛文物,但是接吻的情況卻鮮為少見。吻這個字在古時候的確是指嘴部,而且不僅僅指人的嘴。但是,它可能意味著不清潔不衛生。這也是時至今日某些中國人的內心認識。再者,古時候人們的“刷牙”措施極其有限。這可能極大地妨礙了吻的可接受性,及其演進。另外,我們還應該考慮到上古時候的人蔬菜都不大吃??梢韵胂?,那時人們的口氣是很重的。同時,嘴部毛發之類也可能妨礙到接吻。
吻這個詞語的動詞化也是很晚的事。那時它的確有“嘴唇”的意思,但就像“唇”一樣還只是一個名詞。對于吻,人類現存最早可考的記載見于公元大約1500年前的印度吠陀梵語文獻。文獻中也并沒有提到“吻”這個詞匯,而只是出現了“舔”和“飲嘴唇上水”這樣的意義。類似的,唐人白居易弟弟的《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也出現了吻的行為,但沒有形成“吻”的詞匯用法。稍早陶淵明的《閑情賦》則好像沒有描摹到吻。同時,我們還可以注意到人類歷史的一個普遍事實。吻后來動詞化了,但是它最初所指的活動往往與性愛無關。一處公元前七世紀的巴比倫碑刻記載了幾個“吻”。這些吻表達的是致敬和請求。印度《愛經》出現于公元三世紀,書中用整整一章的巨大篇幅講述怎樣親吻情人。看來,那時印度人已經完成了吻的最后演化。
滎經縣東漢石棺接吻浮雕圖案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