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股民常說,即使在牛市,最終70%的小散戶也賺不到啥錢,賺錢的都是“大戶”。從歷年牛市行情來看,這與其說是老股民的悲觀,不如說是“血淋淋”的現實。那“大戶”如何能在牛市乃至熊市中取勝?去年島城市場上“大戶”們收益如何?今年又有何炒股新計劃?1月7日,記者采訪了幾位資產在千萬級別的島城大戶,為投資者揭開“大戶”的炒股賺錢密碼。
瘋牛行情凈賺7000萬
7日,在島城某券商營業部,記者見到了股市上的“大戶”——資金量在千萬級別的職業投資者李軍(化名)。李軍可以說是去年那波“瘋牛”的贏家之一,就在去年不少老股民在哀嘆“滿倉踏空”、“滿倉被套”時,李軍卻輕松從股市上賺得7000多萬元。
李軍介紹,他是一位在股市上摸爬滾打十幾年的老股民了。2014年11月份,“瘋牛”行情剛開始啟動時,李軍便嗅到了A 股的“錢景”,看中了券商股。“當時我就感覺到市場投資環境不錯,而且券商經過多年的創新轉型成效也都較為成功,預計年底券商業績不錯,當時就計劃滿倉券商股了。”李軍說。
2014年是券商兩融業務爆發的一年,李軍也加入到利用融資炒股大軍中來。“當時賬戶只有 1500萬左右的資金,感覺手頭資金偏少,但又不想錯過這波行情機會,當時就向券商營業部咨詢,他們給我推薦了傘形信托的平臺,讓我可以用高于自身資產兩倍的投資本金在股市上操作。”李軍說。
一波“瘋牛”行情下來,李軍因滿倉券商,收益得以翻番。李軍的賬戶資金也由融資后的4500萬元,翻番為9000多萬元。“9000萬資金是他原來賬戶資金的6倍了,不過這9000萬元的賬戶資金是包含了杠桿的,還需扣除年化大約9% 的利息,剩下的就都是他的收益了。”張輝解釋說。照此計算,李軍一波行情下來不到兩個月,利用杠桿凈賺7000多萬元。
中信證券(山東)青島南京路營業部營銷總監張輝說:“對于營業部相對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以及專業的個人投資者,營業部除融資融券外還可為其提供傘形信托平臺,通過正規的通道,讓專業的投資者可以放大投資杠桿3倍。”不過,記者了解到,傘形信托雖然在牛市中賺錢效應更明顯,但開戶門檻兒和開戶要求也更高,風險自然也會放大。目前個人投資者開戶門檻多在500萬~1000萬元左右,利率也比融資融券要高。
牛市中“曲線救國”
劉薇(化名)在很多人眼里被看做是“女強人”,在島城經營了兩家實體企業。2009年看到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在股市上賺了不少,平日工作繁忙的她,也拿出千萬元的資金,趁著2009年A股反彈時進入了股市。
“工作太忙了,再加上我對股市也不大懂,2009年那會兒就跟風買了些題材股,資金出現了高位套牢,當時都快后悔死了,早知道就不進場了。”劉薇說。補倉還是另謀出路,是當時放在劉薇面前的兩個選擇。“經過考慮,我覺得還是應該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還是找專業機構幫我打理股市資金比較好 。”劉薇說。今年,劉薇跟著買入的一款由中信證券代銷的管理型陽光私募產品,在2014年“瘋牛”行情中已經實現了凈值的翻番。
據了解,像劉女士這樣不具備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券商理財顧問通常會根據客戶面臨的市場風險結合客戶自身的實際情況,給予這些高凈值客戶中長期的投資建議。“購買部分基金專戶或私募產品,將資金交給專業機構進行管理,通常會取得不錯的投資回報。同時,我們還建議像劉女士這樣的高資產客戶,購買券商的理財產品,取得較為固定的收益,將投資風險分散,效果非常不錯。”張輝介紹說。
而記者采訪了解到,近些年島城券商營業部已經由傳統的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模式轉型,對于高端客戶的服務也已經改變了思路。業內人士認為,股市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渠道,沒有專業知識和投資經驗很難從市場當中分得一杯羹。對于缺乏股市投資經驗的大客戶,最好在理財顧問的建議下,由傳統單一的證券市場投資轉向由專業投資機構管理的產品化。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分散投資風險,目前我們營業部通過財富管理轉型后,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2014年托管資產已經突破百億元,位列島城券商營業部首位。”中信證券南京路營業部營銷總監張輝解釋說。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