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的害處
1.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細菌或真菌便會趁機進入傷口引發感染,嚴重者發生外耳道癤腫或霉菌性外耳道炎。
2.由于經常刺激外耳道皮膚,使皮膚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積嚴重。也就是說,耳屎越掏越多。
3.經常掏耳朵刺激鼓膜發生慢性炎癥,鼓膜發紅、變厚,外耳道也會流出少量膿液。
4.如果掏耳朵不小心 ,還有刺傷鼓膜的危險,導致聽力下降。
因此,不要隨便掏耳朵,如果耳內癢得厲害,可用涂有75%醫用酒精棉簽,在耳道內擦試幾下即可。如果耳屎形成硬塊,堵塞耳道甚至影響聽力,可去醫院請醫生處理,用專用工具取出,也可用碳酸氫鈉滴耳液把耳屎泡軟后沖出。
中國人在春節前有理發、沐浴的習俗,把自己打理得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到醫院耳鼻喉科掏耳朵挖耳屎的人也多了起來。你知道嗎?耳屎可不能隨便挖!
耳屎對耳朵有保護作用
耳朵癢是每個人都遇到過的事情 ,為了解決那種令人鉆心的奇癢,人們習慣上用發夾、火柴、牙簽、指甲等挖耳,以圖一時之快。還有的人認為耳屎是耳內的廢物,要及時清理才對,即便沒什么感覺也要經常挖。有些浴室和足療店甚至把挖耳變成了服務項目。
那么挖耳到底好不好呢?耳屎,醫學上稱為“耵聹”,是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黏液狀物質,暴露在空氣中易干燥,形成小片物,也有人的耵聹是黏狀的,俗稱為油耳或糖耳,常被誤認為是流膿。過多的盯聹和外耳道脫落的上皮、灰塵混在一起,形成大的硬塊,阻塞了外耳道,醫學上叫盯聹栓塞。少量的耵聹對人的耳朵有一定保護作用。它可以覆蓋在外耳道皮膚表面,防止皮膚干裂和粘附灰塵,預防感染,而且萬一耳道進水,它還可以起到防止作用。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會在說話、吃飯、打呵欠時 ,隨著下頜運動,借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被排出 。
不要輕易給寶寶掏耳朵
生活中,人們發現寶寶有耳屎,趕緊給他掏耳朵。殊不知,寶寶的外耳道皮膚嬌嫩,皮下組織稀少,不正確的護理很容易導致寶寶耳朵受傷。相關數據顯示,臨床上患外耳道感染的兒童,85%以上都是由“掏耳朵”引起的。外耳道內腺體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不適宜細菌生長,其氣味能趕走小蟲。所以少量的耳垢不但不會影響聽力,還可保護外耳道皮膚。
寶寶外耳道皮膚比較嬌嫩,不正確掏耳朵,極易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甚至影響張口和咀嚼。常給寶寶掏耳朵還會引起其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滋生細菌。由于寶寶好動,若掏耳朵時不注意,掏耳勺便可能傷及其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寶寶聽力。所以,當看到寶寶有耳屎,或者抓耳朵,說耳朵里癢時,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正確護理。
◎小貼士 如何正確幫助寶寶保護耳道
1.將干凈的毛巾沾濕后擰干,把毛巾一角卷在手指上,輕輕擦拭寶寶的外耳部位。也可以用棉簽輕微擦拭,千萬不可將棉簽深入寶寶耳朵內部看不見的地方。市面上嬰兒專用的大頭棉簽,棉花球柔軟結實,纖維不會松散,適合給寶寶清潔耳朵。
2.遠離噪音。避免讓寶寶長期處于強烈的聲音中。如,不要在寶寶旁邊把音響或電視開的太大聲,否則會損壞寶寶內耳細胞纖毛。
3.避免進水。給寶寶洗澡時,可將寶寶耳朵由后到前按住貼緊臉部,不易進水。如進水可用軟棉棒輕輕插入耳朵旋轉,但不要太深,且一定要固定好寶寶頭部。
4.及時就醫。如果發現寶寶耳垢過多且引起不適感,導致嬰兒哭鬧,或懷疑寶寶有聽力障礙時,要及時就醫,不可隨意掏耳朵。
耵聹長住耳道,是耳朵忠誠的衛士,它的油脂能捕獲入侵灰塵、細菌;其苦味還能驅逐飛入耳朵的小蟲。耳內發癢除耳朵病變外,可能就是耵聹與灰塵、細菌或小飛蟲爭斗時的反應。如果孩子的耵聹過多、過大或影響聽力時,應到醫院就診檢查。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