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市膠東辦事處談家莊村有上百年的制香歷史,工藝由原先的手工操作變為機械生產,規模也隨之擴大。眼下,農閑季節村民們充分利用這一傳統絕活,開足馬力制作黃香。與往年不同的是,村民在黃香中添加了十多味草藥成分,黃香不再只是祭祀用品,還具有驅蟲保健等功效,產品供不應求,僅春節前這段時間,每天都有上萬封黃香銷往全國。 馬丙政 王漢峰
追溯 制香手藝傳承上百年
“談家莊村建村有300多年,制香手藝已傳承一百多年。 ”據談家莊制香大戶談偉介紹,相傳明崇禎年間,嶗山李村附近的侯家村李良佐、李良臣兄弟來到此地,為大財主談震采看護果園。兩年后,談家兩個兒子也來定居,遂稱為談家莊沿襲至今。對于談家莊制香歷史,村里沒有明確的記載,只知道在他爺爺那輩村里就有人跟著長輩做香,距今至少上百年的歷史。談偉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的丈人高惠義承包了村集體的制香設備,做起了傳統黃香,而他的做香技藝也是丈人手把手教出來的。
工序 十多道工序制出料香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談家莊村,遠遠看到村南側的空地上,一摞摞整齊擺放在籮上的黃香,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味。走進村東側的豐偉制香廠的制香車間,只見一張張大“籮”鋪滿黃香,旁邊的機器隆隆作響,每當從出料口面條般擠出一排黃香,工人把手底下的切刀一落,一排帶著清香的黃香落到“籮”上,另外一名工人接過去,放到室外晾曬。
“制作傳統黃香需要十多道工序,雖然有了專門制香的機械,但關鍵環節不能有絲毫的閃失,否則生產出的香質量就會出問題。 ”談偉說,黃香的配方是他丈人專門配置的中藥方子,含有20多味中草藥,把木粉、榆樹面和中草藥按照比例配好后攪拌,還要經過擠壓、出條、上籮、晾曬、壓直和包裝等十多道工序,才是最終的成品。
產量 一天上萬封銷往各地
“以前從凌晨3點鐘起來就開始配料,一直忙到晚上9點鐘才能休息。自從購買了專門的制香設備,不用起得那么早,人工省下了不少,每天還能生產出上千封黃香,產量比以前高出五六倍。”談偉說,以前做香與推磨差不多,在一個圓筒上裝有螺絲,人將桿子插入螺絲上面的孔,轉動螺絲向下緩緩擠壓,把調好的香料從一個圓筒里壓出來,費時費力不說,一天還做不了多少,7個人協作僅能生產出200多封黃香。雖然有些傳統工藝不能省,但現在某些環節采用機械化生產,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為保證每一根黃香的香味始終如一,因此每一次配料,他都是自己動手。這樣做除了保證香的質量外,也能避免秘方泄露。談偉說,談家莊村從事黃香生產的大小業戶30多家,每天生產出上萬封黃香,銷往周邊地區以及全國各地。
期盼 傳統老手藝入選非遺
“現在年輕人沒人愿意干這樣的活,我是村里制香行業最年輕的,真擔心這門傳統技藝會失傳。 ”談偉表示了擔憂,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愿意賣力氣干活,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去學做香。他今年已經46歲了,現在村里沒有一個年輕人會這門手藝,他擔心再過二三十年,這門老手藝可能面臨失傳。眼下談家莊人大膽創新,讓黃香不再只是祭祀用品,更具驅蟲保健等功效,他盼望這門傳統技藝能被當地列入非遺。
據膠東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談家莊村有上百年的制香歷史,農閑季節村民們充分利用這一傳統絕活,開始忙做黃香,工藝由原先的手工操作變為機械生產,規模也隨之擴大,從業者由以前的幾戶發展到現在的三四十戶,從業人員達到四百多人。所制黃香添加了20多種保健和凈化空氣的中草藥,產品供不應求,每年不用到年關,村民手頭上的黃香就被搶購一空,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不用出門每月也能收入2000多元。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