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
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衛生部公布)
序號名稱可能添加的食品品種 1 吊白塊腐竹、粉絲、面粉、竹筍 2 蘇丹紅辣椒粉、含辣椒類的食品(辣椒醬、辣味調味品) 3 王金黃、塊黃腐皮 4 蛋白精、三聚氰胺乳及乳制品 5 硼酸與硼砂腐竹、肉丸、涼粉、涼皮、面條、餃子皮 6 硫氰酸鈉乳及乳制品 7 玫瑰紅B 調味品 8 美術綠茶葉 9 堿性嫩黃豆制品 10 工業用甲醛海參、魷魚等干水產品、血豆腐 11 工業用火堿海參、魷魚等干水產品、生鮮乳 12 一氧化碳金槍魚、三文魚 13 硫化鈉味精 14 工業硫磺白砂糖、辣椒、蜜餞、銀耳、龍眼、胡蘿卜、姜等 15 工業染料小米、玉米粉、熟肉制品等 16 罌粟殼火鍋底料及小吃類 17 革皮水解物乳與乳制品、含乳飲料 18 溴酸鉀小麥粉 19 β-內酰胺酶
(金玉蘭酶制劑)乳與乳制品 20 富馬酸二甲酯糕點 21 廢棄食用油脂食用油脂 22 工業用礦物油陳化大米 23 工業明膠冰淇淋、肉皮凍等 24 工業酒精勾兌假酒 25 敵敵畏火腿、魚干、咸魚等制品 26 毛發水醬油等 27 工業用乙酸勾兌食醋 28 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類藥物(鹽酸克倫特羅,萊克多巴胺等)豬肉、牛羊肉及肝臟等
29 硝基呋喃類藥物豬肉、禽肉、動物性水產品 30 玉米赤霉醇牛羊肉及肝臟、牛奶 31 抗生素殘渣豬肉 32 鎮靜劑豬肉 33 熒光增白物質雙孢蘑菇、金針菇、白靈菇、面粉 34 工業氯化鎂木耳 35 磷化鋁木耳 36 餡料原料漂白劑焙烤食品 37 酸性橙Ⅱ 黃魚、鮑汁、腌鹵肉制品、紅殼瓜子、辣椒面和豆瓣醬 38 氯霉素生食水產品、肉制品、豬腸衣、蜂蜜 39 喹諾酮類麻辣燙類食品 40 水玻璃面制品 41 孔雀石綠魚類 42 烏洛托品腐竹、米線等 43 五氯酚鈉河蟹 44 喹乙醇水產養殖飼料 45 堿性黃大黃魚 46 磺胺二甲嘧啶叉燒肉類 47 敵百蟲腌制食品 48 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乳化劑類食品添加劑、使用乳化劑的其他類食品添加劑或食品等。公安部公布2011年上半年10大食品非法添加案件
1. 沈陽蹇某等制售有毒、有害豆芽案
4月17日,沈陽警方破獲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獲蹇某等4人,查獲用非食品添加劑浸泡的豆芽6噸。蹇某等在生產豆芽過程中非法添加亞硝酸鈉、尿素、恩諾沙星等有毒、有害非食用物質。
2. 山東茌平雷某制售偽劣腐竹案
4月18日,山東警方破獲一起非法添加吊白塊案件。2010年下半年以來,犯罪嫌疑人雷某雇用段某等3人,非法添加含吊白塊的添加劑生產食用腐竹。
3. 廣東羅某等制售偽劣食品案
4月22日,廣東中山市警方破獲一起制售偽劣食品案,抓獲羅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成功搗毀制售偽劣粉條的窩點。今年2月以來,羅某等人非法利用工業石蠟、墨汁、果綠、檸檬黃色素、玉米淀粉制作假“紅薯粉條”和劣質“珍珠粉”。
4. 重慶徐某等非法利用潲水油制售食用油案
4月27日,重慶警方破獲一起特大非法利用潲水油提煉食用油案件,抓獲徐某等人。經查,徐某先后從曹某等人處收購潲水油,出售給油脂加工廠,加工提煉成問題食用油,銷售給一糧油食品公司。
5. 江蘇江陰胡某等制售假牛肉案
5月2日,江陰警方破獲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獲胡某等7人。經查,胡某等人在無錫市張涇鎮開設加工假牛肉的地下加工點,以母豬肉為原料,添加胭脂紅、卡拉膠后,冒充假牛肉半成品出售。
6. 河北石家莊張某等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6月3日,石家莊市有關部門搗毀一非法食品加工黑窩點,查獲添加火堿的牛肚、魷魚、鴨腸、海參一批,抓獲張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該團伙主要利用雙氧水、工業火堿等有害物質,通過發制、漂白、浸泡等流程,加工有毒有害牛肚、魷魚、鴨腸、海參等水發產品進行銷售。
7.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張某等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5月7日,黑龍江齊齊哈爾市警方破獲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獲張某等3人。經查,2010年9月以來,張某非法使用工業鹵水大量生產干豆腐,銷往本地菜市場。
8. 江西鷹潭陳某等制售有毒豆制品案
5月13日,江西鷹潭警方會同福建南平警方,成功破獲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獲陳某等4人。經查,陳某等人非法利用吊白塊大量生產腐竹,銷往江西、福建、廣東等地。
9. 廣東東莞昱延食品有限公司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添加劑案
5月31日,廣東東莞警方破獲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添加劑案,抓獲4名犯罪嫌疑人。經查,臺灣籍人賴某出資成立東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從臺灣購進的原料非法生產有毒的食品添加劑,銷往廣東、河南、新疆等地。
10. 遼寧大連王某制售有毒辣椒面案
6月8日,大連市公安局破獲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收繳大量有毒辣椒面。經查,犯罪嫌疑人王某為增加銷量,向普通辣椒面中摻入一種紅色玉米皮,用于染紅玉米皮的染色劑含堿性橙和羅丹明等有毒、有害的非食用化學物質。
塑化劑離餐桌有多遠
怎么會有“異常訊號”
怎么會有“異常訊號”?我國臺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檢測員楊女士感到驚詫不已。2011年4月,她給某公司的益生菌食品做例行檢測,看其中是否含有用于減肥的西藥成分。在檢測時她發現了這個令人難以理解的異常訊號。照理說,追查這個異常訊號超出了她的職責范圍。但楊女士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對于兒童食品的安全非常關心。因此,她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細心地將這個異常訊號與各種物質的圖譜一一比對,結果意外地發現該食品中含有巨量塑化劑,含量超過臺灣人均每日攝入標準近600倍。就這樣,這位執著的母親無意間揭開了一個食品界暗藏許多年的黑幕。
塑化劑為非食用物質,在臺灣被確認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不得用于食品生產加工。有關部門循著線索追查后發現,一家香料公司在其生產的食品添加劑“起云劑”中違法摻入了塑化劑。讓人震驚的是,作為臺灣最大的起云劑供應商,這家公司將塑化劑當作配方生產起云劑長達30年,原料供應遍及全臺灣。隨著調查的深入,被塑化劑污染的食品名單不斷擴大,運動飲料、茶飲料、果汁、果凍、果醬、兒童營養保健品……受污染產品竟達數千種,包括多個知名品牌的產品也未能幸免。這起嚴重的食品摻毒事件震動全島,并迅速波及兩岸三地,香港、內地相繼對食品展開塑化劑檢測。
什么是塑化劑
塑化劑,又名增塑劑。塑化劑是一種工業原料,能增加塑料的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工業用的塑化劑種類很多,常用的有DEHP[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等。塑化劑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劑,嚴禁違法添加到食品中。
起云劑
起云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又叫乳濁劑、增濁劑。它能幫助食品乳化,使飲料避免水油分層,改善產品的口感和其他感官品質,使果汁等食品看起來色澤艷麗,香氣持久,品質穩定。起云劑屬于增稠劑、乳化穩定劑的范疇,主要成分包括阿拉伯膠、乳化劑、棕櫚油等。合法的起云劑不會使用塑化劑,臺灣的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是由于不法廠商為降低成本,用塑化劑替代價格高的棕櫚油和其他乳化劑原料所致。塑化劑對健康有什么危害
塑化劑中有部分鄰苯二甲酸酯類具有生殖毒性,是一種環境內分泌干擾物,也被稱為環境雌激素,長期大量攝入將影響人類的生殖和發育,可能使男子精子減少,造成孩子性別錯亂,包括生殖器變短小、性征不明顯,誘發兒童性早熟。
塑化劑主要表現的是慢性毒性,和三聚氰胺不同,塑化劑不會在體內蓄積。動物實驗顯示,微量塑化劑在24~48小時內可排出體外。因此,微量塑化劑對人體健康沒有明顯影響,不必過于恐慌。
正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微量塑化劑對人體的影響很小。塑化劑怎樣進入食品中
1. 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塑化劑
塑化劑只能在工業上使用,根本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但我們依然要警惕黑心廠商直接把塑化劑加入到食品中去。為規避風險,應購買有質量保證的食品,少吃奶茶等濃稠的飲料及其他可能違法添加塑化劑的食品。
2. 從環境中進入食品鏈
由于塑料制品的廣泛制造和使用,塑化劑在空氣、水、土壤等環境中廣泛存在,并進入食品鏈,最終被攝入人體。
3. 從包裝材料中遷移到食品中
食品在儲存過程中會有微量塑化劑從包裝材料中遷移到食品中。合格的塑料包裝材料遷移量不應超出有關標準。包裝材料中塑化劑的濃度、食品的油脂含量、與塑料包裝的接觸面積、貯存時間、溫度,都會對進入食品的塑化劑含量產生影響。比如,食物油脂含量越高,加熱時包裝中的塑化劑與油脂的相互作用越大,進入食品中的塑化劑就越多。
可能含有塑化劑的產品
除了被黑心廠商直接添加到食品中,作為一種工業原料,塑化劑還被廣泛應用于多種產品,可以說存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
美容美發用品:口紅、指甲油、乳液、發膠、香水、洗發水等
醫藥保健品:藥品、保健品、醫療儀器(注射針筒、血袋和醫療用塑膠軟管)等
兒童用品:玩具、泡沫塑墊、奶瓶、奶嘴等
包裝材料:食品包裝材料、保鮮膜等
其他產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雨衣、浴簾、壁紙、清潔劑、潤滑油等怎樣避免攝入塑化劑
按照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要完全避免攝入塑化劑幾乎是不可能的。正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塑化劑對人體產生危害的風險不大,但是,我們應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盡量降低從食物中攝取的塑化劑的含量。
1. 盡量用玻璃、陶瓷、不銹鋼取代塑料制品盛放食物
與塑料相比,玻璃、陶瓷、不銹鋼的性質更加穩定,與食品直接接觸更加安全可靠。
塑料的毒性從哪兒來
塑料有個很奇妙的毒性現象,叫做“有毒的單體,無毒的聚合體”。就是說,有些塑料的單體有毒,但單體手拉手聚合起來就沒毒了。例如,聚氯乙烯(PVC)是由許多氯乙烯單體聚合起來的。氯乙烯單體對動物有致癌毒性,但是,如果這些有害的單體牢牢地拉起手,沒有或者僅有很少的單體逃逸,就變成無毒的。
聚氯乙烯(PVC)如果聚合不好,會殘留過量的氯乙烯單體,遷移到食品中會對健康帶來影響,所以現在基本不用聚氯乙烯(PVC)作食品包裝材料,尤其是不能用來包裝肉食、熟食和油脂食品。目前常用的食品包裝材料是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這兩種塑料單體的毒性相對較低。但是,這些塑料中所添加的塑化劑、防老劑等輔料有一定毒性,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對人體造成危害。2. 正確鑒別塑料包裝
* 認識常用的塑料標志
正規塑料容器底部都有一個帶有數字的三角形符號,這就是塑料回收標志。三角形里標有數字1~7,每個數字代表不同的材料。消費者可以通過這個標志了解所使用的塑料制品是由什么材質制成的,應該在什么環境下使用。
常用塑料標志和性質
回收標志塑料名稱耐熱性和使用限制用途 聚酯耐熱至70℃,不能循環使用,不能裝熱水含氣或一般飲料瓶 高密度聚乙烯可耐110℃高溫,不可微波加熱塑料食品袋等 聚氯乙烯千萬不要讓它受熱,也不要接觸油脂食品很少用于包裝食品 低密度聚乙烯耐熱低于100℃,超110℃熱熔時有害,不可微波加熱保鮮膜、塑料膜 聚丙烯耐120~130℃高溫蒸煮袋、可微波加熱的塑料盒 聚苯乙烯
不能微波加熱,不能放滾燙的食物碗裝泡面盒、發泡快餐盒 聚碳酸酯(PC)或其他多種塑料材質有些聚碳酸酯(PC)在高溫下會釋放雙酚A,不應盛熱水奶瓶、太空杯不要給寶寶使用塑料奶瓶
許多嬰兒奶瓶、飲料瓶等PC塑料容器及食品包裝中含有雙酚A。雙酚A是一種環境激素,可干擾人體內分泌,可能對嬰兒發育、免疫反應等產生影響。實驗表明,PC塑料瓶裝上沸水后,雙酚A的釋放速度比室溫下增加54倍。根據歐盟新規定,其成員國將從2011年3月1日起禁止使用含雙酚A塑料生產嬰兒奶瓶,并從2011年6月1日起禁止進口此類塑料嬰兒奶瓶。因此,為了寶寶的安全,應該盡量不要使用含有雙酚A的奶瓶。
怎樣識別保鮮膜(小竅門)
一看??串a品包裝上有沒有說明材料的說明和回收標志。由低密度聚乙烯(LDPE)或聚乙烯(PE)制成的保鮮膜比較安全,以聚氯乙烯(PVC)為原料或者是沒有寫明材質的盡量不要購買。
二摸。聚乙烯(PE)保鮮膜一般黏性和透明度較差,用手揉搓容易打開,也易向兩邊拉開延展。聚氯乙烯(PVC)保鮮膜的透明度、拉伸性和黏性都比聚乙烯(PE)保鮮膜強,用手揉搓以后不好展開,容易粘在手上。
三燒。聚乙烯(PE)保鮮膜用火點燃后,火焰呈黃色,離開火源也不會熄滅,有滴油現象,并且沒有刺鼻的異味。聚氯乙烯(PVC)保鮮膜用火燒時,火焰發黑,冒黑煙,有刺鼻的氣味,不會滴油,離開火源后會自動熄滅。* 拒絕使用非食品塑料包裝食品
酚醛塑料(電木)。含有游離苯酚和甲醛,對人體有一定毒性,不適合存放食品和作食品包裝。
尿醛塑料(電玉)。無嗅無味,但在100℃沸水中或盛放醋類食品時,會有游離甲醛析出,對人體有害,所以不適于作為食具或食品包裝。
超薄塑料袋。集貿市場、無證早餐攤及街邊零散的商鋪攤位,大多向顧客免費提供一次性超薄塑料袋。這些超薄塑料袋沒有任何標識,有藍、白、黑、紅等不同顏色,聞聞大多有一股刺鼻的氣味。這種袋子是一些小作坊在塑料再生顆粒料中加入不同的母色料制成的。多數塑料顆粒生產廠家沒有能力對聚乙烯和有毒的聚氯乙烯做仔細區分,這樣混在一起生產的顆粒無疑是有毒性的,由它再制成的各種塑料制品也就成了“毒物”。因此到菜場買菜,最好自己帶好質量安全的袋子,或者回家后立即把菜拿出來,放在安全的地方。買早餐時也盡量帶上自備的清潔安全的容器。
廢塑料里常含有包括硬脂酸鉛的重金屬和有機毒物。長期使用再生塑料制成的塑料袋包裝食品,容易導致慢性食物中毒和中樞神經方面的疾病,對人體的危害遠高于“地溝油”。根據國家規定,回收的塑料產品不能直接用做接觸食品類的制品,只能做垃圾袋。 3. 合理使用塑料包裝
* 不要在高溫環境下使用
大多數塑料的耐熱性都很差,不能進行高溫加熱,或者接觸高溫食物。如PE食品袋在112~135℃下就會融熔,而從熱鍋出來的油炸、油煎的食品溫度可超過130℃,融熔的塑料成分很容易黏附在食品上。
* 不要長時間存放油、醋、酒
如果長期用塑料容器盛放油、醋、酒類,一些有毒的塑料單體或添加劑就有可能進入食品中。
現在超市賣的食用油多數采用大容積的塑料壺包裝,普通家庭往往幾個月才能吃完。有關檢測研究顯示,在長期盛放油脂或者包裝肉制品的塑料包裝里,可檢測出塑料添加劑的成分。因此,最好把買來的油倒在清潔的玻璃瓶中保存。塑料包裝的醬類、醋、醬油等也應如此處理。
* 不要反復使用
有些人很節儉,用過的塑料瓶和塑料杯舍不得扔,而是反復使用。其實,反復使用的塑料制品不僅化學和微生物污染增加,有的還可能釋放出致癌物,對免疫能力下降的中老年人尤為有害。
仿瓷餐具應處理后再使用
仿瓷餐具由于具有無毒、無味、美觀、耐磕碰、手感好等特點廣為消費者喜愛。仿瓷餐具是由密胺塑料制成的。密胺塑料由三聚氰胺和甲醛兩種單體組成。三聚氰胺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已被大眾了解而臭名遠揚了,甲醛也是高毒性的致癌物,而兩者聚合而成的穩定狀態的塑料卻沒有毒性。
然而,仿瓷餐具市場產品良莠不齊,質量差的產品存在安全隱患。此外,仿瓷餐具在長期酸、堿或者持續高溫的環境下,有毒的單體分子會析出。也就是說,仿瓷餐具不能用于裝含油食品、酸性食品以及酒類食品,特別是不要將含油較多的食物放在仿瓷餐具中在微波爐中加熱,防止產生劇毒氰化物。
可以把剛買回的仿瓷餐具放在沸水里加醋煮兩三分鐘,或者常溫下用醋浸泡2個小時,讓有害物質如甲醛、三聚氰胺以及重金屬等析出,之后再使用可以相對安全些。4. 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
* 雖然聚丙烯(PP)材質的保鮮盒可用微波爐加熱,但是,塑料老化等問題也會產生安全隱患,尤其是加熱含油量高的菜肴時安全隱患更大。所以,用微波爐加熱食品時,最好使用玻璃或陶瓷材料的微波專用容器。
* 如果用一次性餐盒或塑料袋打包剩菜,回家后應馬上把菜倒出來放到玻璃或陶瓷容器中,千萬不要圖省事直接放入冰箱,更不能用微波爐直接加熱。
* 不要用裝方便面的塑料碗直接沖開水泡面。因為在泡面的幾分鐘內,極微量的塑化劑可能進入方便面,所以最好改用玻璃或瓷碗泡面。
* 選擇不添加塑化劑的保鮮膜保存食品,并避免將保鮮膜和食品一起高溫加熱。
怎樣辨別劣質一次性餐盒(小竅門)
很多人為圖方便經常用一次性餐盒裝食物。其實一次性餐盒的安全問題不可忽視。為了降低成本,違規企業在生產中使用來源不明的廢塑料,并加入大量工業級碳酸鈣、滑石粉、石蠟等有毒有害材料,對消費者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辨別劣質一次性餐盒的方法很簡單:輕輕撕一下看會不會破,或折一下看有沒有蠟印,如果容易破或出現蠟印,說明餐盒的質量不可靠。防范攻略
對象:塑化劑。
危害:長期攝入可造成生殖和發育障礙,對心血管、肝臟和泌尿系統有很大傷害,而且會通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來源:塑料制品。
要點:
* 盡量用玻璃、陶瓷、不銹鋼取代塑料制品盛放食物。
* 學會辨認塑料標志(帶有數字的三角形),根據不同材質合理使用。
* 拒絕使用非食品塑料,如超薄塑料袋等,包裝食品。
* 避免用塑料制品包裝高溫食物。
* 不要用塑料容器長時間存放油、醋、酒等食品。
* 不要給嬰兒使塑料奶瓶。
* 不要反復使用塑料瓶、塑料杯等。
* 盡量少用塑料容器盛放食物在微波爐中加熱,最好使用玻璃或陶瓷材料的微波專用容器。
* 選擇不添加塑化劑的保鮮膜保存食品,避免將保鮮膜和食品一起高溫加熱。
* 盡量少用一次性餐盒裝食物,拒絕使用劣質一次性餐盒。
* 打包回來的剩菜應及時放到玻璃或陶瓷容器中,不要直接放入冰箱,更不能用微波爐直接加熱。
* 不要用裝方便面的塑料碗直接沖開水泡面,最好改用玻璃或瓷碗。
鮮活的魚蝦吃了會致癌嗎
“市場上活蹦亂跳的魚不一定新鮮,可能加入了致癌物質‘魚浮靈’。”2011年7月,一條微博讓關心食品安全的人們再次繃緊了神經。這位博主說:他到菜場買菜,看見攤販把一種白色的粉末倒進魚缸里攪勻,粉末很快就溶化了,把半死不活的魚蝦倒進去,這些魚蝦很快就恢復了活力,就像剛從河里撈出來一樣。“這種粉末就是‘魚浮靈’,是一種致癌的催化劑,對智力也有影響。”短短一天時間,這條微博就被轉發了幾萬次。還有網友補充說,“魚浮靈”里面含有鉛、砷等有害物質。面對這樣的傳言,人們分外疑惑,到底什么是“魚浮靈”?它真的會致癌嗎?
“魚浮靈”的化學名稱是過氧碳酸鈉,俗稱固體雙氧水,遇水會迅速溶解,并分解為水、氧氣和碳酸鈉。把它撒進水里,可以增加氧含量,降低魚蝦在運輸途中的死亡率。“魚浮靈”的分解產物沒有什么毒性,而且,合格的產品中不可能含有砷、鉛等物質,因此消費者不必過于擔心。另外,隨著制氧泵的推廣,水產攤販已經很少使用“魚浮靈”給魚增氧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放心不下:如果監管不當,有不法商販使用了不合格的“魚浮靈”,其中的鉛、砷含量超標,不是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嗎?除了“魚浮靈”,市場上出售的食品動物中還使用了哪些藥物?這些藥物在動物體內有多少殘留?可能對健康造成怎樣的危害?……許多問題縈繞在人們心頭。
這些動物可能會吃什么藥長大
1. 豬
* “瘦肉精”
“瘦肉精”是指一類能夠抑制脂肪、促進瘦肉生長的動物用藥的統稱。在中國,過去通常所說的“瘦肉精”是指鹽酸克倫特羅。鹽酸克侖特羅是美國最早發明的,并從1984年開始將其添加到飼料中,增加畜禽的瘦肉率。1991年美國宣布禁用,以后沒有再發生違規添加事件。我國在80年代后期將鹽酸克倫特羅作為“科研成果”向飼料企業和養殖戶推廣。發現問題后,國家于1997年明文規定禁用,僅比美國晚了6年。但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就沒那么容易控制了。明令禁用后14年內,以鹽酸克倫特羅為主的“瘦肉精”中毒事件仍然不斷發生。據不完全統計,1999—2005年,國內共有2455人因食用“瘦肉精”豬肉中毒。2001年,僅廣東省河源市一個地方就有484人因食用添加了鹽酸克倫特羅的豬肉而食物中毒。
第二代“瘦肉精”
在美國,豬飼料中可以添加萊克多巴胺(所謂的第二代“瘦肉精”)。這類β-興奮劑類藥物主要殘留在肝、肺等內臟中。美國人很少有吃動物內臟的習慣,而我國居民的家畜內臟消費量較大。因此,我國沒有批準萊克多巴胺作為飼料添加劑,而是將其列為禁藥。這是從我國的特點出發,出于保護我國消費者健康的考慮而定的。
怎樣檢測“瘦肉精”
目前采取一種叫做“酶聯免疫”的檢測技術對樣本進行篩選。如果樣本顯示為陰性,則表明不含“瘦肉精”。如果樣本顯示為陽性,要采取“氣相色譜質譜法”或“液相色譜質譜法”進行確證。整個檢測過程大約需要4小時左右。
網上銷售的一些“瘦肉精檢測卡”操作簡單,但檢測過程不嚴密,很有可能導致錯誤的檢測結果。因此,“快速檢測卡”檢測出來的數據只能用于初步判定。
在母豬產前7天和產后7天,飼料里加廣譜抗菌藥。豬得了其他病,還要吃更多的抗生素。
2. 雞
養雞戶有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瘟病找雞娃。”雞一旦得了傳染性疫病,往往成片死亡,對養雞戶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小雞孵化出殼一星期就開始不斷地打針、吃藥。加之成千上萬只雞密集地擠在雞棚中,整天不見天日,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雞體質很弱,全靠禽藥撐著。
雞快速生長也離不開禽藥。在許多養雞場,剛從雞蛋孵出來不久的苗雞在45天內就能變成5斤重的肉雞。這些“快大雞”不一定吃激素,但一定要吃其他禽藥。鏈霉素、阿維拉霉素能使雞長得快,不得病,還能提高雞的胸肌的重量;益生素既能抑制有害細菌生長,又能使雞長得快,還不浪費飼料。
“快大雞”不一定吃激素,但一定要吃其他禽藥。3. 魚、蝦
* 孔雀石綠
水產品中最常發現的非法漁藥是孔雀石綠。這是一種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結晶體,對人體有致畸、致癌、致突變的危害作用,許多國家都將其列為水產養殖禁用藥物。我國于2002年5月將孔雀石綠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化合物清單》中,禁止用于食品動物。但是,由于孔雀石綠是治療魚水霉病的速效藥,而且價格便宜,因此,漁民大都偷偷使用,漁藥店也偷偷出售孔雀石綠。水產運輸過程中,為避免魚死亡,也會使用孔雀石綠。
* 其他違禁藥物
在各地已發現的情況表明:在部分甲魚、桂花魚、多寶魚等價格較高的水產品中,多次檢出含有恩諾沙星、環丙沙星、氯霉素、紅霉素、硝基呋喃類違禁藥物殘留。
“敵殺死”也能用來捕蝦嗎
有一年冬天,我到了江蘇省一個頗有規模的水產養殖場。正值春節供應旺季,養殖大池中正在捕河蝦。只見有人拿出藥瓶往池里滴了幾滴藥劑,不多時蝦就漂浮在水面上。我看到藥瓶標簽上的藥名——“敵殺死”。等蝦撈進水桶不多時又活了。我問了捕蝦者,他說捕小龍蝦也用這方法,既省力效果又好。我問這藥有毒嗎?他說:“沒關系,蝦不是還活著嗎?”后來,我查閱資料得知“敵殺死”是一種溴氰菊酯類農藥,對人、畜毒性較強,在不少地方曾發生過中毒死亡事故。
濫用獸藥可能對健康造成什么危害
1. 引起食物中毒
長期大劑量、不加限制地使用藥物,致使禽、畜、水產品的藥物殘留嚴重超標,危害人的健康。例如,人食用“瘦肉精”殘留量高的豬肉后,可能出現面色潮紅、頭痛、頭暈、胸悶、心慌等中毒癥狀。中毒較輕者感覺不明顯,但長期食用可致慢性中毒。
2. 抗生素在人體內蓄積,增強細菌耐藥性
2002—2007年,一項對我國北方和南方一些城市銷售的豬、雞中抗生素和激素殘留量的調查顯示,獸藥中土霉素檢出率最高,其次是己烯雌酚和四環素。抽查中發現,畜禽飼養戶使用的抗生素還有慶大霉素、環丙沙星、氧氟沙星、氟哌酸、青霉素、鏈霉素、氯霉素等。
中國是世界上養殖業抗生素濫用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生產的抗生素有40%以上用于畜牧養殖業。對家禽、家畜濫用抗生素,將直接危害人類健康。長期食用這種“有抗雞”、“有抗豬”和“有抗奶”,抗生素可在人體內蓄積,可能導致蕁麻疹等過敏性癥狀及其他不良反應。同時,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會不知不覺地增強,等于在人體內埋下一顆“隱形炸彈”,甚至可能導致超級耐藥細菌的出現,將來人一旦患病,很可能無藥可治。
我國每年生產的抗生素有40%以上用于畜牧養殖業。3. 影響兒童發育,降低身體素質
長期過度食用“快大雞”、“快大豬”長大的孩子們,長得也很快,體重超重比例越來越多,性成熟的年齡提前,而且體質不好,動不動就生病,生病后哦吃藥的效果不好,非得打針、吊鹽水。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脂肪攝入過多,畜禽藥物殘留的影響是重要原因之一。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