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的時候,陪外地來青的朋友去登州路啤酒街品嘗新鮮的扎啤,到了之后朋友卻是被別具一格的“歷屆啤酒節吉祥物”古力井蓋給吸引住了,他們感嘆一個小小的井蓋被青島做出了特色,更體現了一種潛移默化的城市文化和細節底蘊。
于是,后來便有意無意的開始留意這些腳下的美麗,并隨時用手機、相機的拍下來,幾個月的時間里竟先后在西部老城區和東部新區,以及市北、李滄、黃島等等的部分路段拍攝了數百張古力井蓋的照片,雖說不是很全面,有些更有特色的或許也沒有拍到,但“窺一斑而見全豹”,其中很多也有明顯的城市特色和海洋元素等等,既有最老的德式的也有最新今年十月才生產的,既有傳統中規中矩的也有最新潮最萌的,一個小小的古力井蓋也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后來查閱“古力井”,百度百科的解釋居然是:“‘古力井’‘古力蓋’一詞是青島獨有的一種稱謂。‘古力’一詞是德語的譯音,意思是指帶有可供人出入井蓋兒的,地下雨污水坑道。青島的公共地下管網是全國最發達的,所以青島道路上的古力蓋就非常多。”
并進一步介紹說,曾經有一個外地來青辦事的汽車司機,說過這樣一樁趣事。他說,當他第一次開車來青的時候,就發現了那么多的古力蓋。結果等他再回去的時候,就一路數起了古力蓋。據他那次統計,僅出一趟青島市,就會遇到四百多個古力蓋。青島古力蓋的使用,至今已有上百年了。
查閱相關資料,青島建制至今不過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是一個很年輕的城市。但在歷史上,卻三度為德國和日本列強占領,其中德占時期修建了錯綜復雜的頗為先進的城市排水系統,有些排水系統至今仍在使用,包括如圖中有“K”字標志(“K”代表“KIAUTSCHOU”,意指膠澳)等的古力井蓋,有的雖然被踩得斑駁的烏黑發亮,但依然結實耐用。
據2012年媒體公開報道的資料顯示,我市很多市政管線鋪設在機動車道下,老城區更是如此,導致車行道上分布大量古力井。據統計,我市市內城區1255條道路上共有4.7萬個古力井(后來報道還有說更多的),并開始從當年陸續更新部分存在問題的古力井蓋。
從已經拍攝到的古力井蓋照片當中,包括我們平時最經常見到的,粗略可做如下分類:一是從生產使用年限看,大致可分為留有“K”字標志的德式古力蓋、解放后到七十年代左右使用期限比較長的古力蓋、八十年代到2011年左右的古力蓋,2012年之后大批更新后的新古力蓋等等,現在拍到是最早的是“K”字古力蓋和1951年制造的古力蓋,已經使用了上百年或幾十年了,最新的嶗山路的硅塑古力蓋和2013年10月剛生產不久并投入使用的新式古力蓋。據了解,新換的古力蓋不但抗撞擊、抗碾壓能力及使用壽命都得到了提高,而且采用了防盜技術,每個的施工造價在4000元左右。
二是從使用責任單位上看,基本涵蓋了自來水、污水、市政、電信、有線、供熱、消防、燃氣、寬帶、電力、電纜、公安交通等等所有可能走地下管線的公用事業單位,這其中尤以自來水、污水和供暖等最多,更新的也最快,現在路面上可以見到“青水”、“自來水”、“海潤集團”、“熱電”、“供暖”、“熱力”等等或品牌或發展年代等的標志,并且新舊并用,也體現出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速度。
三是從古力蓋標志符號看,有標有明顯年限標志的,比如標注生產年限、使用責任單位等等,“K”字德式古力井蓋和五六十年代的老古力井蓋,隨著城市道路的更新拓展包括自身使用長久之后的破損更換等等,現在已經不是很多見;有標明地域、路段標志的,如臺東步行街、啤酒街等等,這些古力蓋的地域特色明顯,并且從不同角度體現了青島海洋城市特色;還有一部分是古力蓋帶有明顯符號標志的,但沒有年代標志或責任單位標志;也有很少什么標志符號沒有的古力井蓋。
三是從古力蓋的使用材料和建造成本等上看,包括傳統的也是最多、最常見的鑄鐵古力蓋、水泥鑄件古力蓋、鋼筋混凝土混合古力蓋、高分子新材料古力蓋、高強硅塑新型古力蓋等等,從街面使用分布看,島城除了傳統的鑄鐵古力蓋外,2012年更換的新古力蓋感覺更平滑和抗碾壓,現在新鋪裝道路多是這種,加之有的還在古力井蓋周邊進行了技術處理,已經很少有汽車碾壓上出比較大的聲響的了,更加平滑和舒適。而硅塑新型古力蓋雖然現在鋪裝也比較多,但多是在一些人行道、小區等使用,馬路上比較上,比較常見到的水泥古力蓋也類似,如果汽車反復碾壓后容易破損。
四是從地域的分布特色上看,比如臺東步行街、啤酒街、葡萄酒街、中山路、香港東路、原先的308國道、五四廣場、海水浴場、八大關,還有就是一些小區、商店等等,其中尤以臺東步行街、啤酒街和五四廣場的古力蓋最為集中和特色鮮明,或以自然人文環境為特色,或以歷屆啤酒街吉祥物為標志,或以魚兒、貝殼等海洋生物從不同角度體現著青島的海洋城市特色,且色彩比較鮮艷、圖畫比較形象生動,給人以美感和動感,時代特色明顯。
另外,還有以古力井蓋的形狀(多數是圓形的,也有方形、長方形或橢圓形的)、放置的方式(絕大多數是平滑面朝上,但也有個別小區和路邊是反扣著的,這樣的放置方式有時很危險)、生產制造廠家(多數是本市的廠家,但也有本省的昌邑、淄博等地,還有外省市的如河北、深圳等地)等等的大致分類,不管何種方式區分,在充分展示城市特色的同時,有時在這些細節當中,也體現了相關責任單位的管理水平。另外,早在2004年,島城還有熱心市民自發設計并獲專利的彩色古力蓋。
這一個個的古力蓋,雖說平時走在馬路上有些熟視無睹,但正是這不同時期、各具特色的小小井蓋,它們已不僅僅是一些鑄鐵蓋子,它們也是青島百年滄桑的歷史見證。據了解,隨著青島成為全國數字化城管試點,網絡化、網格化管理也正在日益完善,見證城市發展和體現城市特色和細節的小小古力蓋,或許以后再碰到破損、危險等情況,不再會出現找不到責任管理單位的尷尬了。
在時斷時續的拍攝過程中,透過這些小小的古力井蓋,也再次深切感受著我們這座城市的發展脈搏,感悟著青島別樣的城市特色。所以,雖說近年大連等地興起了多彩校園“井蓋畫”、上海城市商業街特色井蓋,越來越多的城市井蓋已經不再單調和枯燥,賦予了更多的城市色彩和魅力,但相比我們城市多少年來的傳承和發展,青島無疑更加的獨具特色。
一、臺東步行街和登州路啤酒街、葡萄酒街等地的古力蓋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