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流水線作畫”是一個警醒
劉海粟先生說“藝術家的社會職能,就是向人們證明真善美的存在,是為了與人為善,否則他就不是藝術家。”在我看來,這種思想境界和追求目標,是有良知的美術家人格修為和道德養成的精神動力與基本遵循。而范曾的流水線作畫,就是復制自己的商業美術產品,根本就不是藝術創作,因而也毫無“真善美”可言,故有教授稱以“畫分九品說”,范曾無品。至于談及“與人為善”,范曾對沈從文、劉海粟、吳冠中、黃永玉等前輩、師長的“貶損”之譏,其語言之惡毒,令人驚詫,可謂肆意攻擊他人名譽,而對別人的一篇未點名的且無過激之言的藝術評論,他卻對號入座,大動“干戈”,非要與人家對簿公堂,其人品自有公論。
在范郭案一審宣判前,筆者曾撰文指出:“范曾與郭慶祥對簿公堂若能在法庭的公平秤上使是非曲折得以明確,那么這場官司對文壇正義的伸張,對丑惡現象的抵制,當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反之,追求真善美境界者便可能成了燈火闌珊處的踽踽獨行者,那實在是一種莫大的悲哀,是當代文學藝術深入骨髓的悲哀。”
在不少藝術家看來,這場官司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對國畫界浮躁現象的一個警醒。誠哉斯言!當下,程式化模式化的繪畫作品還少嗎?疏于藝術探索和創作、而是忙于追名逐利者還少嗎?充斥著光鮮包裝卻不乏“文化垃圾”的美展、畫廊還少嗎?流風所及,連輾轉于各個藝術院校報名、考試現場,所見所聞的,幾乎都把藝考當成不過是一樁很劃算的買賣,藝術也只是一種謀生手段、一個誘人的金飯碗;一些正修學業的美院學生亦急不可待地“闖市場”,似這般躁動,難道還不值得人們警醒么?
范曾的“流水線作畫”其要害不只是使文化亂象橫生,而且嚴重誤導了大眾審美的行為,若任其玩耍下去,勢必導致社會審美的缺失和偏離,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現在藝術品交易市場頻現的“只買貴的”非理性參與,各地文交所紛紛推出的“藝術品股票”引得投資者蜂擁而上,像服用了興奮劑一樣,藝術品收藏離其本質越來越遠甚至本末倒置,市場也隨著泡沫的蔓延而風險凸顯。因此,對侵害公眾利益、擾亂市場環境、傷害中華文化的“流水線作畫”,不能不痛加韃伐,使其“偽藝術”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透過“流水線作畫”現象,我們更應注意其背后,傳統美德中的“誠信”受到的嘲弄和挑戰。“人無信不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亦如此。如果遠離誠信,任種種如“流水線作畫”這樣的輕慢、欺騙消費者的丑行肆意而為,我們豈不就要生活在一個虛假的社會氛圍中?個人就會失去立身之本,社會就會失去運行之規。從這個意義上講,批“流水線作畫”,就是治人人痛恨的不講誠信的一大公害。
“言而無信,行之不遠”。“流水線作畫”連遭流拍的事實又一次證明,“流水線”流下來的畫,雖經炒作、包裝,可風光一時,但終歸會行之不遠,畢竟價格與價值并不劃等號,郭慶祥那句話說得好:“藝術家還是要憑作品說話”。歷史是最好的檢驗師。去年相繼辭世的幾位德高望重的美術界耆宿張仃、華君武、吳冠中,他們的畫品、人品,他們所作的審美的時代性貢獻,令人仰止,吳老的那句“我負丹青”尤為振聾發聵,他身體力行,拿自己滿意的畫參展,不滿意的則撕掉。與之形成鮮明對照,標榜自己為“坐四望五”大師的范曾,卻只是忙不迭地流水作畫,沉溺于名利場中。“當‘大師’的筆跡和他的音容充斥于社會的各個角落時,當他的符號在市場上泛濫后”,公眾自會重新打量這樣自命不凡的人物。流水線作畫再遭流拍,對“范大師”而言是自作自受,對市場回歸理性則是件幸事。有學者認為,“范曾事件”的后續效應會持續發酵,最終“天價”泡沫遲早會破滅,代之以有序、穩定、客觀的常態。我深以為然。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