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速度:一個月100幅畫
在被起訴之后,郭慶祥很快進行了回應,表示發文評價范曾并不存在個人名譽攻擊,他針對的是一種藝術收藏不正?,F象,并且文中他提到的范曾“流水式”作畫的描述都是親身經歷,并無夸張之處。郭慶祥稱事實是這樣的:1995年榮寶齋業務經理米景陽找到自己,稱他的好友范曾在法國購買了一處房產,因沒錢支付房款了,請郭慶祥幫忙購買范曾200張畫。當時的價格是每平方尺4000元。郭隨即打了200多萬元過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郭慶祥很快拿到了第一批的100張畫,展開一看,題材與技法嚴重雷同,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疑問之下,結果到其畫室一看,很多3平方尺的宣紙都用吸鐵石整齊地吸在畫墻上,“老子出關”、“鐘馗”、“達摩”等題材幾乎和前100張沒有什么兩樣,都是這幾個人物造型來回組合。郭慶祥認為他的這種程式化、模式化的制作過程既不是一個藝術家的創作,也不如一個美術工作者的水平,簡直就是畫匠的商品畫,也就是一個工匠的簡單勞動。工作現場就像是工廠車間的流水線,自己復制自己的作品,已和印刷品沒有什么區別。在了解了這200幅畫的內容和制作過程后,認為作品題材重復過多,就叫朋友趙剛拿了其中數十幅作品要求范曾換一些新的題材。”
雖然郭慶祥指出了當時的情況,可畢竟只是一面之詞,在沒有他人證明或者實物證明的情況下,可信度有多大,各位看客也只能自己掂量。也許是因為沒有直接證據的原因,文中被成為所謂“大師”的范曾并沒有對郭慶祥的這一番說辭予以回復。
而一些業內人士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部分文化界人士稱,文化需要批評,將正常的文化批評上升到名譽侵權的高度并不可取。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副教授花俊在一次采訪中表示,“作為繪畫,畫家們經常會針對一個題材進行構圖,類似于打草稿,所以在工作室中這樣的情況是會存在的,而在當代藝術中,重復也是藝術家經常使用的一種藝術手段。這個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重復本身,而在于作品內容的思考。范曾當時的創作狀態和思考的東西我們都不清楚,所以這個問題很難講。”
是不是“流水式”作畫,口說無憑,在各方的猜測中,對郭慶祥和范曾的質疑聲都層出不窮。對于雙方,有人認為郭慶祥是在用藝術批評的幌子和大師范曾炒作自己,有人認為范曾如果問心無愧大可不必如此動怒,大家是需要涵養的。
就在不斷的質疑聲中,2010年11月28日,郭慶祥在自己的博客中發布了一篇名為“我有范曾流水式作畫的證據”的博文,文章中貼出了4張照片,文章稱“我批評范曾流水式作畫是有證據的,現將部分圖片貼出來,請大家先睹為快。”這些照片的公布就像給原本不太平靜的水面投下了一塊巨石,激起了千層浪。網友紛紛回復,“范老師很厲害,人肉復印機啊”、“不懂繪畫,他要是回應說他是在練習呢”、“我是畫畫的,這種聯系方法是自虐。而且只會把自己帶進死胡同。除非他是工匠。”、“但愿照片是真的”……一時間,各種評論如潮水般涌來。
流水式作畫等于技藝精湛?
也許以照片作為證據的說服力要遠遠大于郭慶祥此前的一家之言,范曾的經紀人徐先生在回應時并未否認照片的主人公是范曾,徐先生表示,“‘流水式’作畫只是郭慶祥個人的說法,郭慶祥這樣說說明他不懂畫。”同時他也表示,傅抱石等不少名家也曾采用這種方式作畫,當下的繪畫界,并不只是范曾這樣畫。
兩天后,12月30日,這一系列照片的拍攝者,范曾的學生崔自默也站了出來。他承認這些照片是他6年前拍攝的,不過本意是在贊揚范曾繪畫技巧精湛,崔自默說,“早年我拍下范曾先生畫老子和鐘馗系列的照片,其意思是想說,先生可以再瞬息之間創作十來張不同面貌特征的老子,雖然他們形貌各異,但精神內質是驚人地相似,‘技近乎道’,就像莊子《庖丁解?!防镪U述的游刃有余的境界。現在這些照片卻被郭慶祥拿去當做是老師“流水式”作畫的證據。”不過說實話,這些精神內質的東西太過飄渺,實在讓人無法捉摸,至于有什么樣的精神內質,各抒己見而已。
“流水式”作畫顯示的是畫家技藝的高超?“很多大師都‘流水式’作畫”,這樣的言論是不負責任,還是說出了當下繪畫界的現實?又牽扯到一位大師級畫家,這位大師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