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2014年11月4日南昌訊(記者 良保)“快速提分”、“一對一個性化輔導”、“一線名師授課”、“簽訂保過就業協議”,收到過培訓機構廣告單的市民,幾乎都能見到廣告上打出諸如此類的字樣。而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多數培訓機構不具備資質。江西省教育廳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導致培訓市混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場需求大,監管缺失使得辦學門檻低。”
培訓機構廣告所做的承諾
教育培訓市場需求大 潛在市場規模近萬億元
“教育培訓機構多少是由市場決定的,在就業壓力下,很多人認為多證在手,就業不愁。所以,為了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和追求高工資,很多人不惜重金包裝自己,將自己打造成學歷型人才。”一培訓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有需求就有市場。”該業內人士表示,全國培訓行業蘊藏巨大的商機,據有關部門統計,2012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的潛在市場規模達9600億元,并保持著迅猛的發展速度。
“面對如此大的市場,在掙錢不易的社會現實面前,培訓市場被視為‘遍地黃金’,所以有人會想方設法從中分得一杯羹。”業內人士說到,據統計,江西培訓機構數量約5000家。難怪業內人士形容培訓機構的數量時稱其“多如牛毛”。
“教書育人的想法對培訓機構來說看的比較淡薄,一般都是金錢利益至上,畢竟是開門做生意。”業內人士認為。
教育校訓機構的廣告無處不在。
監管缺失導致培訓市場門檻低
據了解,目前南昌注冊一家正規的培訓機構,注冊資金必須達到30萬元以上,辦學場所的建筑總面積不少于500平方米,辦學場所應當符合規劃、消防、衛生、房屋安全等要求。
但事實并不是這樣。“因為多部門監管導致監管缺失,使很多機構并不具備辦學資質,沒取得辦學許可,沒固定場所,只租一個店面,幾張辦公桌,隨便招聘幾個人就可以‘搭臺唱戲’。”曾經在培訓機構上班的曹先生對記者說。
“也正由于培訓市場秩序不規范和利益大等現狀,使得許多曾在培訓機構上過班的人摸清了里面的門道,開始自立門戶。”培訓機構業內人士稱,目前市場上一些鉆空子的行為泛濫,沒有資質的敢偷著辦學,一旦出現大問題馬上消失。
辦學許可證等四證為教育培訓機構必需具備
多頭監管致監管缺失 綜合治理有待強化
“開辦教育培訓機構需要取得《辦學許可證》、《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稅收登記證》等多證,辦學場地要通過消防驗收,否則就屬于無資質辦學。”江西財經大學附近一培訓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
“所以一旦發現教育培訓機構屬于非法辦學,就涉及教育、工商、稅務、消防、質監、安監等多部門,他們均可以對其進行查處,但由于多頭監管,使得大家都不愿意管。因為‘吃力不討好’。”培訓業內人士表示。
“比如沒有稅務登記證,那么就出現偷稅漏稅,而稅務部門不去查處。”一培訓業內人士說到,“其實培訓市場混亂大家都知道,而且一查就死,一放就亂。但為什么沒有職能部門去查處,可能存在利益輸送問題,或參股或收了‘好處’,導致即使某部門明知有些機構非法,他們不愿意去查處。”
對此,工商部門表示,這已經是個老生常的話題。“其實監管權真正還在教育部門,如果教育部門不批,那他就不具有辦學資質,我們自然是不會發證。”
培訓市場多頭管理、多頭監管、多重標準,導致市場監管弱化。江西省教育廳相關人士在談到培訓機構亂象時稱:“培訓機構的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并不是哪個部門的問題,只有強化政府綜合治理,才能規范培訓市場。”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