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互聯網思維,一個火得不能再火的流行詞,自從出世以來,橫掃各大領域,以至于如今成了不折不扣的“言必出”之語。
贊揚也罷,詆毀也罷,拋開紙面上的爭論不談,互聯網思維實實在在地在許多領域生根發芽,并影響著普通人的生活。從今天起,本報推出“互聯網思維那些事”系列報道,從身邊的視角,身邊的企業,探究這一新思維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創業等帶來了哪些變化。
“漢堡一毛錢一個,你去吃了沒?”最近,一款團購網站下的“請柬”,在吃貨們中間掀起了不小的波瀾。自打去年初,兩家打車公司掀起攬客大戰,請乘客打車以來,免費一詞便經常出現在商家的宣傳冊里,也成了吸引顧客的關鍵詞。而且與過去不同,免費均是“真材實料”,不玩虛的。俗話說,商家圖利,如此免費豈不大虧特虧?以傳統觀點來看,確實如此,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嘛。但從互聯網思維的角度來看就不同了,羊毛不一定出在羊身上,有可能出在狗身上……
體驗
打車吃飯看電影全免費
互聯網思維是什么?定義有無數個,比如: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定義很枯燥,可在眾多企業大佬眼中,互聯網思維起碼具有兩大普通人都能得實惠的特性:免費和開放。
免費意味著什么?家住浮山后四小區28歲的趙女士有親身體驗。上個周末,她和男友免費打車去新業廣場,各吃了一個幾乎不花錢的漢堡,然后又免費看了一場電影,最后再次乘坐不花錢的出租車回家。一個愉快的下午,一次“免費之旅”,給他們付錢的分別是:打車軟件、團購網站和銀行。
“之前聽同事說,有個團購網站搞活動,漢堡一毛錢一個,每人限買一個。我和男朋友兩部手機,兩個賬號,于是每人買了一個。”她說。
打車的錢,則是軟件公司送的紅包,“我也在微信或者微博上搶紅包,但面值一般不高,2塊或3塊的居多,不會超過5塊。從我家到新業廣場打車9元,算下來我還有1元花不了。”趙女士笑著說。
她告訴記者,免費電影票是在工資卡開戶行開發的一個手機應用(APP)上搶的,“銀行的活動挺多的,有時指定飯店菜金半價,有時消費滿一定金額送禮品等等。”
“我單位同事跟我一樣,無論給孩子買東西,還是出去吃飯購物,都是先打開手機找紅包、找優惠,都成習慣了。”她打開手機給記者展示,僅購物、吃飯的APP就有10個。
商家
免費是為更好地賺錢
天上不會掉餡餅,這是你知我知人所周知、顛撲不破之理。上述掏錢的“金主們”圖的是什么?說到底,是網站流量、是人氣。因為有了流量才會有注意力,才會有隨之而來的用戶。
“傳統行業,比如商場,吸引‘流量’和‘注意力’的辦法是做廣告,通過媒體給消費者傳達諸如優惠、折扣之類的信息。但誕生于互聯網的企業,大多不采取這種方式。”昨天,青島良品電商戰略咨詢部副總經理曲志成說,無論是老牌的淘寶、百度和QQ,還是新崛起的打車軟件、團購網站,其起家的路數基本相同,只不過有的是長期免費,有的則是短時間內部分產品免費。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數據端,都是潛在的消費因子。在別人收費的地方免費,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們的眼球,并對市場形成強大沖擊。”昨天,青島網商協會秘書長韓乃波稱,免費模式很容易培養消費者對網站的黏性和忠誠度,一旦形成了消費習慣和龐大的消費群體,網站就會迅速推出多種盈利手段。所以,就出現了人們常說的“羊毛出在狗身上,甚至是豬來買單”的情況。
團購網站常年舉辦 “1元秒殺”、“霸王餐”、“免費抽獎”等活動,“并不是一時噱頭,而是一種長期的戰略。”百度糯米青島站負責人李先生說,類似的互動,讓用戶天天見、處處見,自然而然地,一種消費習慣就形成了。
盈利
有了大平臺不怕沒錢賺
經過5年多的砸錢比拼,團購網站已成功實現盈利。當下,運用免費模式最炙手可熱的公司當屬滴滴和快的兩家打車軟件巨頭,從去年開始的燒錢大戰,雙方已砸進數十億。可對于盈利模式,雙方始終遮遮掩掩,直到最近才略微透露出一二。
“說實話,我們現在尚在布局階段,至于盈利,還沒有仔細考慮過。”昨天,快的打車公關部總監葉耘表示,從去年開始的補貼行動,讓他們的用戶數量急劇增加,目前注冊用戶已經超過了1億,他坦言,對于如此的增長速度,他們公司也沒有料到。
葉耘表示,雖然目前階段主要目標不是盈利,但公司的盈利路徑已逐漸顯露。“出租車平臺,在業務上也就是叫車服務方面,我們不打算掙錢。但是,我們可以基于注冊用戶超多這一平臺,在積分商城、招攬廣告等方面實現盈利。
另一打車軟件巨頭滴滴,盈利的方式也頗為類似,滴滴商務部門負責人曾表示,在補貼大戰后,滴滴已經有一系列的商業化探索路徑,如廣告、積分商城、O2O合作等。
不過業內人士流行另一種看法,打車軟件公司通過“燒錢”達到了培育用戶支付方式的目的,已經賺翻了。以滴滴為例,其背后主要 ‘金主’是騰訊,憑借滴滴打車讓更多的人熟悉并開始使用微信支付,導致騰訊股價飆升。
入局
青島企業進軍“大平臺”
各路豪杰在互聯網各個領域干得風生水起,青島本地企業也不甘寂寞,想用互聯網的思維改造公司,成功分一杯羹。創業板第一股、青島特銳德就已經開始嘗試,“特銳德將打造成互聯網生態公司!”董事長于德翔豪氣沖天。記者了解到,其做互聯網公司的切入點也是“免費”
“我們主要通過前期免費建汽車充電終端,做充電終端的大平臺。”于德翔透露,2030年中國可能會擁有3億輛電動汽車,其中有90%是無人駕駛的。電動汽車多,充電將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在解決方面不可能完全靠政府。公司將用互聯網的思維,前期免費承建,來解決政府的“痛點”,同時也開創公司新的盈利模式。
“預測到2020年之前,特銳德將投入300億的資金。投入這么多錢怎么把錢掙回來呢?”于德翔表示,首先靠賣電,其次靠賣車,第三靠修車,第四靠互聯網金融。
人物故事
我的互聯網思維
出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張凱,在濟寧路經營一家名為錦時的咖啡店。雖然說地處西部城區,可他的店在網上知名度頗高。“原因很簡單,我把咖啡店打造成了社交平臺,不僅是通過咖啡,還通過網絡。”他說。
在張凱的店里,最重要的活動當屬“微信墻”,店里開放一個微信平臺,所有進店消費者均可在平臺發布信息。
“大公司有實力做大平臺,我這是個小店,就做小平臺。”張凱說,雖然最后顯示在人們面前的是微信墻,但他為此可是下了一番功夫,自己一直關注網絡的發展,流行的互聯網思維方面的書籍幾乎全看過。
“互聯網思維最重要的是勇于嘗試,其次是開放性。”張凱說,還有一點就是快,有了新想法要立即實施,落于人后就失去了新鮮感。
網中人語
“在企業發展當中要有互聯網的思維,要有九零后的思維,在這個基礎上,在發展當中,就可能會有些想法在戰略上進行調整,在一些政策上進行一些調整,怎么適應企業的發展,適應市場的需要。”
——特銳德董事長于德翔
本版撰稿 記者 劉漢鋒 楊佳/制圖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