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全科醫生扎根社區 待遇差后備人才將斷層

    2015-02-13 14:09:55
    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楊林 劉騰騰
    責任編輯:每皮
    \

    江蘇路街道黃縣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全科醫生團隊簽約服務模式。(資料片)

    扎根社區,貼近居民送保健

    2013年7月,姜燕君加入到全科醫生團隊,之前他在市立醫院脫產一年進行全科醫生轉崗培訓,“一下子轉了十幾個科,每個科室學習一個月。”此后,姜燕君進入八大湖街道巢湖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一名醫學生變成了全科醫生。

    “您之前有沒有服用過高血壓的藥物?都用哪些藥?您現在血壓稍高,除了注意合理清淡飲食外,建議您繼續服藥治療。”12日,姜燕君正向前來就診的李顯進老人講解病情。“以前自己在家測血壓,如今眼睛開始花了,現在我每次來拿藥都會順便測量一下。小姜大夫很熱心,很仔細,飲食起居、用藥和身體狀況都問得很清楚。”提起姜燕君的診療服務,李顯進老人直“點贊”。

    在姜燕君的桌子上放著厚厚一摞文件,這是《市南區全科醫生團隊服務協議書》,上面有簽約家庭的詳細信息。2013年,八大湖巢湖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始試點契約式服務,全科醫生不僅要坐診,還要和公共衛生醫師、護士組成全科醫生服務團隊,和居民締結服務協議,市民有需求就要上門。姜燕君說,剛開始試點,為了推廣這項服務,全科醫生團隊要完成固定的上門量,現在這項服務的知曉度高了,有需求的居民打來電話就會安排上門。

    說話的功夫,姜燕君的手機響了。“喂,您好!像這樣的情況已經幾次了?你現在服用的都有什么藥物?”放下電話,姜燕君立即收拾出診儀器——血壓測量計、心電圖儀、聽診器、出診表、家庭信息登記表,準備出發,“打電話的是一位老人,有點高血壓,昨晚又流鼻血,我得去看看。”

    作為處理常見病、多發病的多面手,全科醫生也被看做最基層的健康保護神。在國外,全科醫生占醫生總數的30%到60%,工資收入高過多數??漆t生,社會地位也很高。但國內全科醫生的處境截然相反,以青島為例,全科醫生不僅人數少而且青黃不接,薪資和晉升空間也遠不如大醫院的??漆t生,成了“好漢子不愿干,懶漢子干不了”的職業。

    治病防病結合,練成多面手

    姜燕君說,他的多數大學同學都進了大醫院上班,大醫院醫生追求的是“高、精、尖”,而他當了全科醫生,要求卻是“雜”,要成為處理常見病、多發病和一般急癥的多面手。

    2012年,青島被列為全國10個全科醫生試點城市之一,開展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改革。這項改革就是要求全科醫生不僅能坐在社區醫院看門診,還要和居民結成契約服務,居民需要的時候能上門,對居民的健康情況了如指掌,做到防治結合。

    2013年,全科醫生團隊簽約服務模式率先在市南區的江蘇路街道黃縣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八大湖街道巢湖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2015年1月29日,市北區的11所公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啟動了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改革試點。

    試點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自組建了全科醫生團隊,團隊由全科醫生、護士、公共衛生醫生、居委會工作人員等共5~8名成員組成。全科醫生團隊把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納入首選簽約范圍。

    在簽約時,全科醫生會把手機號碼提供給簽約服務的居民,同時在街道社區向居民公示。居民可以在工作時間通過撥打電話,向全科醫生詢問就醫建議、疾病診斷、健康咨詢等,還可享受全科醫生的門診、出診或轉診服務等。在門診治療與護理上,對行動不便并有需求的老年人和特殊人群長期提供上門健康咨詢和基本醫療服務;幫助居民在醫院預約門診、預約專家會診、聯系轉診;對轉回社區的簽約對象,將落實跟蹤隨訪和后續診療服務;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慢性病,實施從預防到診療,從社區到醫院,從護理到康復的防治一體化服務路徑;還將開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早期識別與干預,將慢性病患者的專科化診療納入管理范圍,免費接受電話咨詢,進行健康、營養保健咨詢和指導等;進行居民健康評估及規劃,提供主動健康咨詢、分類指導服務以及康復醫療和中醫特色服務等。

    青黃不接,后備人才面臨斷層

    扎根社區,作為居民健康“守門員”的全科醫生團隊在服務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人手不足。2007年,姜燕君從青島大學醫學院本科畢業時,班里50名同學有近40人考了研究生,剩余的大部分回了老家,像他這樣扎根基層的年輕人少之又少。

    八大湖街道巢湖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萬志習說,2015年,中心被要求全科醫生團隊簽約服務的家庭達到600戶。雖然是社區醫院,碰上疾病高峰期,每個醫生一天要看100多個病人,僅有的一個全科醫生服務團隊根本無法覆蓋600戶。為此,八大湖街道巢湖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今年準備再增加一個站——延吉路社區衛生服務站,從所轄的衛生服務站中再組建一支全科醫生服務團隊。

    “上門服務的話,也只能在八大湖附近的一些住家戶跑跑。”姜燕君無奈地說,他一個月的門診量在1000人次左右,很難抽出足夠時間上門服務。

    人手不夠的同時,全科醫生還面臨青黃不接的現實。延安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有4名全科醫生,除了一名大學生和一名中醫外,55歲的張淑娟和60歲的秦巧蓮均為返聘。4名醫生面對轄區2.7萬居民,醫生得了小病也不敢請假。

    “我們中心全科醫生的年齡結構,別的中心都羨慕。”黃縣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趙瑩說,中心現在有四名全科醫生,其中有兩名本科生,兩名研究生。從青島大學醫學院畢業的研究生包紅和李國軍比較年輕,另外兩位是30歲以上有臨床經驗的醫生。

    記者了解到,青島市從2000年啟動培訓社區全科醫生,走在全省前列,但培訓的多是以前小診所的醫生,這部分人現在也是目前全科醫生的中堅力量,再就是一些返聘的醫生,他們因為經驗豐富很受社區醫院歡迎。正規醫學院培養的學生極少把到社區當全科醫生作為第一職業選擇。

    待遇待提高,發展有瓶頸

    待遇和職業發展路徑受阻,是全科醫生人少且青黃不接的根本原因。

    姜燕君說,他同宿舍的同學研究生畢業后去了大醫院工作,“現在僅從工資上來看,我的工資連他們的一半都不到。”醫生的工資和職稱掛鉤,大醫院的醫生做科研、發表論文的機會較多,一般職稱考過了就能評上。而很多全科醫生即使職稱考過了,也沒有機會評上,待遇上的提升更沒有著落。

    除了待遇方面,全科醫生的職業發展空間也比大醫院的醫生小。每個周,市南區社區衛生管理中心會把青醫、市立等大醫院的醫生請到社區衛生中心坐診,解決社區全科醫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姜燕君發現,因為平日處理的都是常見病,與在大醫院每天處理疑難雜癥的同學相比,醫術上的差距越來越大。

    記者了解到,作為一個“職業”,全科醫生已經出現十多年,雖然國家已經開始了對全科醫生的正規培訓,也啟動了該專業的定向培養,但全科醫生自身的職稱評定體系一直空白,讓全科醫生成了大家眼中“好漢子不愿干,懶漢子干不了”的職業。

    為了解決全科醫生的數量缺口問題,青島市已經在市立醫院、海慈醫院和中心醫院開建三處全科醫生培訓基地,配備臨床技能模擬訓練教學器材和設備,為更多的醫生提供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服務。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