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青島總投資57億元建設21項重點民生工程;首將清潔能源供熱納入地方立法;新建、改造供水管網25公里;建設供熱管網220公里、換熱站60座、新增供熱面積900萬平方米;新建燃氣管網108公里
2014年,青島總投資57億元建設21項重點民生工程;首將清潔能源供熱納入地方立法;新建、改造供水管網25公里;建設供熱管網220公里、換熱站60座、新增供熱面積900萬平方米;新建燃氣管網108公里、改造燃氣灰口鑄鐵管160公里、建成天然氣汽車加氣站10座;新建、改造排水管網115.4公里;新建、改造公廁80座……這一年,城市管理局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2015年,城市管理工作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為此確定了2015年重點工作規劃:確保全市城市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市區新建燃氣管網90公里、新增天然氣用戶5萬戶;新增供熱面積500萬平方米;打破行政區劃界線,建設全域統籌的垃圾處理系統;實施12319服務熱線和數字城管平臺整合;推進53個新建項目的清潔能源供熱配套,供熱面積達到2500萬㎡。
2014年:投資57億元 高標準建設“五大民生工程”
在對總投資57億元建設21項重點民生工程的質量、安全、原材料等進行嚴格監管,不斷提高工程建設管理水平,城市綜合保障能力大大提高。
新建、改造供水管網25公里,建成中德分質水處理工程;市區全年供水總量達到2.7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推進飲用水水質三年提升行動的全面落實,全市水質監測中心全部通過省C級以上評定,建成全國一流的水質預警系統,形成實驗室檢測、在線監測、流動檢測“三位一體”的檢測體系。
建設供熱管網220公里、換熱站60座,全市新增供熱面積900萬平方米,141萬戶居民享受到供熱的溫暖。組織開展供熱分戶計量收費試點,市內三區分戶計量供熱面積達到906萬平方米,提高節能效果。
新建燃氣管網108公里,改造燃氣灰口鑄鐵管160公里,市內三區發展天然氣用戶5.7萬戶;建成天然氣汽車加氣站10座。市內三區及嶗山區具備條件的區域全部實現管道天然氣供應全覆蓋,天然氣居民用戶達到93.7萬戶。
新建、改造排水管網115.4公里,建成世園會再生水凈化廠,供應能力達到6000立方米/日;開工建設泥布灣、李村河兩座再生水廠,市區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2%,居全省領先水平;升級、擴建崇杰環保平度污水處理廠、泥布灣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污水處理情況考核”中,青島市位列第三。
組織編制完成《青島市環境衛生專業規劃》和《青島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統籌規劃》 。新建、改造公廁80座,全部達到國家一類標準,安裝公廁LED顯示屏、導向牌、標識牌等700余塊,滿足廣大群眾和游客如廁需求。餐廚垃圾處理廠正式轉入商業運營,市區餐廚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2014年:首將清潔能源供熱納入地方立法 新增清潔能源供熱面積200萬㎡
首次將清潔能源供熱納入地方立法,組織編制完成全國首部《清潔能源供熱專項規劃》,按照“四改造、三開發、二替代、一建立”的整體工作思路,大力推進清潔能源供熱,已經確定有53個項目將實行清潔能源供熱,總面積2500萬平方米,年內已經實施藍海新港城、八大關區域等15個清潔能源供熱項目,新增清潔能源供熱面積200萬平方米,減少供熱燃煤2.3萬噸,減排二氧化硫78.9噸、氮氧化物41.1噸,清潔能源供熱在全國居領先水平。
規劃實施青島市區道路機械化“清掃—灑水—沖洗”的一體化作業模式,主次干道機械化保潔率達到86%,提高了空氣環境質量。在市南區組織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創建了26個示范小區,15.3萬戶居民參與建設生態美麗家園。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置場處置生活垃圾126.6萬噸(其中,焚燒發電66.4萬噸,填埋處置57.4萬噸,生化堆肥處理2.7萬噸),轉運及時率、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資源化處理率達到60%。
組織了每周對市內三區、每月對其他區市城市飲用水的余氯、細菌總數等9項常規主要指標進行1次抽檢,每年對全市城市飲用水抽樣全分析1次,抽檢和全分析結果通過新聞媒體、政府網站等進行公示,有力保障了城市供水安全。全年共抽檢水樣1500余個,發布水質公報52期,水質合格率始終保持在100%。
新建鎮村天然氣管道73公里,新增天然氣管網覆蓋的鄉鎮8個,更多新型農村社區的居民用上了清潔環保的天然氣。
2014年:建立高效能執法體系 升級改造數字化城管系統
全市共查處取締占路經營暨露天燒烤23萬次(其中,跨門經營8萬次,露天燒烤1.5萬次,游商浮販13萬處次,非法市場1000處次,市場冒市4600處次,規范設置便民攤點群、早夜市40余處),城市環境質量有了較大改善。
共拆除各類歷史遺留存量違建5900余處、53萬余平方米,超額完成目標任務。與規劃部門建立了行政許可告知、違法案件查處協作等制度,引入建設工程規劃執法監督檢查電子辦公系統,對430余處、2200余棟單體、3870余萬平方米的建設工程項目實行從開工驗線,到竣工驗收的全過程監管。
共拆除各類戶外廣告和門頭牌匾6500余處、5.4萬平方米。組織開展餐飲場所燃氣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共檢查各類餐飲場所260家,對存在問題的80余家責令限期整改。對531處違章占壓燃氣、熱力管線問題進行責任分解、督查督辦,保障及時拆除整改。開展園林綠化方面的執法巡查4000余次,責令恢復綠地4200平方米,查處毀樹毀綠案件93件。加強餐廚廢棄物收運執法,檢查餐廚廢棄物產生單位35家,查處非法收運餐廚廢棄物行為14起,截獲餐廚垃圾10.4噸。
對數字化城管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加快推進嶗山區、黃島區、膠州市二期數字化城管建設,實現市、區(市)兩級平臺有效對接。全市共立案95萬余件,結案93萬余件,結案率達到97.3%。
2014年:12319熱線回訪群眾滿意率達到99.8%
推進12319熱線溫馨服務,實施“接收—轉辦—督查—回訪”閉環管理,打造行業“微笑服務直通車”。拓展城市供水、燃氣、供熱、收費企業網站功能,實施服務事項網上受理。
推進數字化城管建設,發送服務提示短信230萬條,為3.4萬戶居民提供應急送水。依托已建成的570余處社區城管工作站,對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傾亂倒等進行文明勸導、綜合治理,把矛盾化解在基層。
2015年:全面推廣應用清潔能源供熱 打造能源轉型全國示范城市
2015年在全市要全面推廣應用清潔能源供熱,在全國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同時,要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健全創新體系、聚集創新資源,加快在停車秩序、數字化城管、園林景觀市政道路等重點民生領域先行先試,以新的管理引擎推動城市管理的新常態發展。
力推進《青島市清潔能源供熱專項規劃》落實,隨工程建設進度推進53個新建項目的清潔能源供熱配套,供熱面積達到2500萬平方米,占總供熱面積的15%。規劃到2020年,全市清潔能源供熱面積將達到1.8億平方米,占總供熱面積的57%,年替代標準煤207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0.71萬噸、氮氧化物排放0.37萬噸,屆時,燃煤不升反降20萬噸。
建設泛能網。在具備條件的區域,試點清潔能源供熱與傳統燃煤集中供熱聯網運行,在星河灣等清潔能源供熱項目,建設多種能源方式并網運行的智慧能源網,實現區域內同網多熱源調配運行。
推進引黃、引江水配套工程和居民小區雙路、環路供水,全市年供水總量達到7億立方米。建設完善一體化水質預警系統,實現從原水、制水、輸配水到終端用戶的全過程控制,水質檢測能力提高到201項以上;在原水水源地增設在線水質預警設備,形成對水源、水廠、加壓站、管網的全面監測與控制,確保全市城市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
新建、擴建李村河、婁山河、張村河、墨水河流域污水處理廠,啟動麥島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提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結合區域開發及專業規劃,新建配套城區排水管網,完善雨污水排放系統。
市區新建燃氣管網90公里,新增天然氣用戶5萬戶。推進管道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地源熱泵等新能源、新技術,在條件具備區域推動大型天然氣熱電冷“三聯供”項目,穩步推進“氣化市”建設。提高城市供熱能力,新增供熱面積500萬平方米。
新建10個示范小區,市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知曉率達到70%以上。市內三區餐飲單位、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餐廚垃圾收集率達到80%,集貿市場垃圾全部實行分類收集。
完成農村無害化衛改廁7800座。扎實推進“健康山東行動”,加大控煙執法力度。
2015年:提高城管執法能力、市容環境水平
完成拆除任務46萬平方米。實施12319服務熱線和數字城管平臺整合,以“一線一網一平臺”為核心,全民參與、共同監督城市管理執法工作。
以12319熱線為引領,全力打造能源熱線、水務熱線服務平臺,設立用戶體驗區,配齊配全視音頻管理系統、觸摸屏、電子評價器等服務設施,年內力爭局系統星級服務窗口達到100個。
組織各行業市民開放月、開放周活動,提高工作透明度,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優化網上服務平臺,實施政務服務網上公開、服務事項網上受理、全部服務事項“一網式辦理、一站式服務”。
制定出臺《青島市機動車停車場建設和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明確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完善市、區兩級分級管理的新體制。加大人行道停車秩序管理力度。加大物防設施設置力度,對人行道違法停車嚴重的路段,優先設置隔離護欄等物防設施。研發完成“機動車人行道違法智能管理系統一期改造項目”平臺,與交警部門密切配合,組織對嚴重影響行人通行、存在安全隱患的人行道違法停車行為進行專項整治、依法處罰
2015年:全面推進環衛作業市場化改革 打造全國最潔凈城市
制定環衛作業市場化進入和退出政策,打破地域限制,通過市場競爭方式,確定環衛作業單位。
以市政府名義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環境衛生作業市場化的實施意見》,市直有關部門、各區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下半年,全面推進實施,力爭2-3年內,在市內六區全部完成。
通過推行“路(段、片)長”負責制,建立管理臺賬(一路一帳制),強化常態化維護管理責任,提升城市道路維護管理標準化、專業化、精細化、長效化水平。在市南區、市北區和李滄區落實市政設施、園林綠化和容貌秩序管理標準,并與環衛作業市場化改革同步進行,提升市容市貌品質。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