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舉行的“2015文化大數據與教育創新研討會”上,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各類學校的教育在大數據時代將回歸教育的本質——因材施教,即教育者通過信息技術向學習者提供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支持、服務與引導,而不是對學習者的規訓或片面的灌輸。
大數據為解決中國教育改革難題提供必要支持
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表示,當下的教育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而這個挑戰往往被人們忽視,那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信息、教育資源太多了。”他認為,在這個數據爆炸的時代,充斥著大量繁雜同質化的信息,如何選擇真正有益、有效的信息資源提供給學生和老師,是當代教育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如何利用大數據更好地梳理信息,建成有利于學生尋找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的平臺,提高分類的專業化、多樣化,是我們現在應該要考慮的。”
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試驗區辦公室執行主任張勇表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全面綜合、多元、個性化時代的到來;而我國現在教育改革的指向也恰恰是全面綜合、多元、個性化,兩者目的與性質是一樣的。大數據(數據結構)文化、思維和方法,為解決中國教育改革的難題,提供了必要甚至必須的物資、技術與思想、方法。
大數據理論應用使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
大數據不僅開啟了一個時代轉型的契機,也在深刻影響著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小學教育等多層次的政策制定、學習方案與評價方式的確立優化、教學質量的改進等教育全過程。
“我們以前對學生的教育評價是怎么做出來的呢?是通過測試,通過卷子,通過答對試題的個數、知識點的個數得來的。這種評價機制是有缺陷的。”張勇表示,“但是現在應用大數據技術,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ACTS學業評價(ACTS學業評價技術是集檢測、評價、診斷、甄別、選拔、鑒定六大功能于一體的科學評價技術),可以分析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應用、技能應用和能力傾向,這樣就可以及時地調整教育行為,真正地實現個性化教育。”
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魏民對大數據技術表示了肯定。他舉例介紹道,運用大數據“5V理論”可以對職業院校的教師個性化培養、數字教學資源、深化管理資源等進行分析,以達到促進學校內涵建設的效果。
在校園建設以外,大數據也正在圖書館、博物館、出版界、文藝界等領域,顯示出它獨特的魅力。
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鄧景康表示,去年清華推出的清華學者ID服務正是該校在圖書館領域開展的個性化知識服務。該服務是從清華大學圖書館收集或采購的海量數字文獻中挖掘出清華學者的學術論文,為每位清華學者建立唯一的學術標識,并提供文章被收、被引情況的自動追蹤,幫助學者快速了解本人及本單位的科研影響力。
大數據推動教育服務個性化平臺建設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教學形態不斷發生改變,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推動建設教育服務個性化平臺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議題。
同方知網公共服務出版分社社長成鑫表示,知網將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的基礎上,努力全面整合各行業特色資源、互聯網輿情資源,面向各行業文化機構構建專業知識資源庫。同時將進一步挖掘知識,進行主題知識聚類、動態重組,并將構建融綜合性資源服務、個性化內容定制、主動化推送服務三者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
“我們致力于構建全媒介服務網絡,”成鑫說道,“通過知識碎片化技術,將各個機構比如圖書館、博物館、文體單位、出版傳媒、學校等等的各類型數字資源進行同質化規范,整合各類終端產品,面向有明確需求的特定讀者,提供主動化、個性化的針對性服務,換句話說,就是在恰當的時間將恰當的知識推送給恰當的人。”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