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全球風箏達人PK空中芭蕾 140米風箏需6人拉住

    2015-03-30 17:30:05
    來源:青島晚報
    責任編輯:尺素
    \

    對青島老百姓來說,萬里晴空風箏齊飛,早已經成為青島海邊、山頭的一景。這項流傳了2000多年的中華傳統游戲,在青島有著數千名愛好者,借由這竹篾做骨、宣紙制面的小小風箏,看似最神秘莫測的風,都可以被他們輕松駕馭。記者從青島市風箏協會了解到,每年青島都有幾十名技藝高超的“馭風者”,全國各地奔波“追風”,參加各種風箏比賽,更神奇的是,隨著新型運動風箏從美國傳到青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追逐起這千年老游戲。

    愛好者海邊練手

    “1990年,國家體育總局把風箏納入了比賽項目,1991年青島市風箏協會正式成立。 ”青島市風箏協會會長苗成升說,別看協會是個“90后”,但青島人玩風箏卻歷來是傳統。早在協會成立前,臥虎藏龍的島城風箏界就已經有了一批能人。 “受濰坊這個‘風箏老大哥’的影響,之前青島的風箏愛好者就自發聚集起來,去濰坊參加國際風箏節,等到青島市風箏協會成立的時候,風箏愛好者可以說是‘一呼百應’。 ”苗成升說,協會最初成員只有四五十人,卻各個都是大賽上拿得出手的“種子選手”。據了解,協會的這些骨干成員,平時只要天氣允許,幾乎每天都會放風箏。五四廣場、匯泉廣場、八大峽廣場、北嶺山、水清溝山、石老人沙灘……這些青島人最熟悉不過的地方,幾乎都是這些資深“馭風者”的日常練習場。比起其他城市,青島獨特的地形,也讓風箏的流行成為可能。

    “青島緊靠海邊,有風力、場地各種條件,經緯度也正合適,每年春天,東南風從海上吹來,風比較平穩,恰好適合放風箏。 ”在60多的苗成升的記憶里,他們那時候,幾乎每個同齡人都有過海邊放風箏的童年體驗。

    碳素桿取代竹篾

    苗成升介紹說,在傳統的風箏比賽里,工藝制作和放飛都要進行考核。也就是說,真正的風箏高手,不僅要放得好,更要是能工巧匠,可以自己設計、制作風箏。光風箏的制作,按照構造就可以分為硬翅類、軟翅類、平板類和長串類等,比賽時經常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協會里曾經有愛好者,制作出過1米多高、8面造型的無骨風箏,在空中飛起后,可以鼓成直徑10米的半球,甚為壯觀。苗成升參與制作的一條龍形風箏,則有140米長,共有140個圈組成龍身,放飛時力量驚人,需要六七個壯小伙才能拉得住。

    隨著時代的發展,制作風箏的材料也在不斷變化,過去的竹篾和絹、宣紙,漸漸被碳素桿、尼龍布等取代,真正精細的風箏甚至用的是降落傘專用的布料,再配上價格不菲的碳素桿,堪稱“華麗”。

    舉辦國際風箏節 

    最近十年來,新的運動風箏也開始傳入青島,運動風箏又叫競技風箏,不同于傳統風箏的單線,采用的是雙線或四線,追求的是操縱風箏時帶來的變化和樂趣,轉圈、平飛、翻滾、上沖等高難度動作,吸引了眾多的年輕玩家。 “運動風箏里有一種復線風箏,需要一個團隊一起操作,每次比賽時,團隊現場播放音樂,配合音樂做動作,也成為空中芭蕾。 ”苗會長說,真正的行家不僅可以在空中讓風箏做出各種花樣,甚至可以精確控制風箏的落地點。青島風箏愛好圈里臥虎藏龍,連續幾年來,都有國際性的風箏盛會在青島舉行,同時島城這批“馭風者”也會外出比賽,在2014年的青島國際風箏節上,就聚集了來自法國、韓國、日本等200多名愛好者參與。在苗成升看來,風箏還是一個媒介,讓更多熱愛風箏的人聚集在一起。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