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569元/平方米,環比由跌轉漲,漲幅為0.45%。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樓市新政持續發酵、股市走強刺激需求、經濟企穩預期增強等是近期樓市“升溫”的重要因素。不過,在整體“供大于求”格局未變、居民資產配置趨勢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未來房價上漲空間有限,分化走勢仍將延續。
最近,樓市似乎已經感受到了初夏的溫度。在價格上,與4月份相比,5月份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數量增加9個,價格環比下跌的城市數量則減少了8個。而在成交量上,5月份30個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增長15.5%,同比增長34.9%,亦創下了近6年的同期新高。
具體看,我國一、二、三線城市成交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一線城市5月份成交量同比增幅由4月的59.2%上升至82.7%;二線城市由4月的25.0%上升至25.3%;三線城市則由4月的25.5%上升至32.1%。
對于近期房地產市場的表現,中國指數研究院在其報告中分析指出,近期貨幣政策利好持續加碼,地方層面也緊跟中央步伐積極出臺相應的“促需求”和“穩消費”政策,與此同時,各大房企也都趁勢加大了推盤力度,這些都為樓市回暖增添了動力,最終促使住宅整體成交量的平穩釋放。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鐵剛分析,近期房價的回暖受到流動性、資本市場以及樓市自身供需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首先,央行近期的降息降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市場整體的流動性;其次,資本市場的火熱也對房地產市場產生了傳導;最后,樓市前期已經經歷了一輪較為充分的調整,自身也有回升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短暫而局部的回暖并未改變總體房價同比仍然下跌的事實。統計顯示,盡管跌幅收窄,但5月份全國100個城市住宅均價同比仍然下跌了3.73%。其中,南通、西安等37個城市同比跌幅在5%~10%之間,而桂林、三亞等16個城市同比跌幅更是超過了10%。
專家指出,我國房價拐點的形成,是人口拐點、經濟結構、收入格局和居民財富配置轉型等趨勢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如果將近期適度的回暖視作房價重返“大漲通道”的前奏,那么顯然是不夠嚴謹的。“事實上,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相比,我國房地產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人口仍過度向大城市集中,區域位置不同的住宅價格差異巨大,不同地區樓市分化明顯??梢灶A計,接下來房價仍會呈分化走勢,熱點地區漲幅可能較高。”張鐵剛表示,未來房地產格局向扁平化發展將會是一個合理的方向。
作為普通購房者,應該如何看待近期樓市的回暖呢?業內人士建議,市民買房置業時要結合自身家庭的實際需求,不要因沖動或投機心理而入市,選擇區域時也應盡量避免價格漲幅過快、炒作氛圍過重的片區。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