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的遺體器官捐獻逐年向前發展,但目前仍存在巨大的缺口,遺體捐獻數量相對較少,器官捐獻的數量也供不應求。6月30日,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從青島市紅十字會得知,今年以來,本市實現遺體捐獻58例,器官捐獻21例,捐獻大器官63個,角膜捐獻58對,較去年有所增長。即便如此,醫院仍有許多病人在排隊等待。傳統觀念、個人經歷、生命的復雜性等束縛遺體捐獻。青島市紅十字會正通過各樣各樣的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并參與遺體捐獻活動。
等不來肝臟妻子割肝救夫
6月30日,青島市紅十字會、青大附院、青島市眼科醫院的工作人員,還有遺體器官的捐獻者和接受者的代表等一行20余人,來到青島市福寧園的奉獻前,進行緬懷和紀念。去年在青大附院接受肝移植的市民張先生和他的妻子劉女士也在其中,跟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們之間是親屬間的器官捐贈。
“我非常感謝我妻子,在等不來合適肝臟的時候,她主動捐肝給我,救了我一命。”張先生向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訴說道,去年2月份,自己突然感到肚子不舒服,來青大附院檢查確診為肝硬化。由于病情較重,醫生建議他進行肝移植??紤]到巨額的手術費,加上沒有合適的腎源,全家人絕望至極。
“當時有很多人在排隊等待肝臟的出現,我擔心丈夫的病情,于是考慮親體之間的器官捐獻。”劉女士說,幸運的是,自己的肝跟丈夫的配型成功了!于是他們放棄等待別人的捐獻,夫妻之間進行了手術,手術順利。目前兩人身體狀況較好。在采訪過程中,夫妻二人一致表示器官捐獻的人都很偉大,也是件神圣的事情,希望更多的人加入進來,以幫助那些有需求的人。
傳統觀念束縛遺體捐獻
生命很短暫,但是很寶貴。器官捐獻是自愿的,捐獻器官的人是值得尊敬的。雖然許多人無私捐獻出了自己的遺體器官,但巨大的缺口仍困擾著那些急需器官的患者。面對這個現實問題,眼科醫院副院長孫偉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我國,一直存在‘人之毛發受之父母’的說法,國人受此影響較深”。孫偉認為,受這種觀念影響,許多人希望自己、家人還有親屬等都保持身體完整。還有很多傳統觀念如“入土為安”等,也成為許多國人要講究的事情。受這些觀念的束縛,很多對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存在偏見。“在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則不同,角膜捐獻數量非常多,眼科醫院每年都會進口一些過來。”
張少芹則認為,相比西方,青島的遺體和器官捐獻事業剛起步不久,人們對于器官捐獻的認識并不深,尤其是知識、流程、法規也知之甚少,所以需要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
志愿者現場申請遺體捐獻
為了讓更多人加入遺體器官捐獻的隊伍,近年來青島紅十字會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6月30日,在奉獻林祭奠現場,有很多志愿者直接填寫了《青島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饒偉就是其中之一。他說:“作為一個器官移植專業的臨床工作者,在將近10年的工作過程中,自己也反復受這種環境的影響,所以我也萌生了捐獻意愿,希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據張少芹介紹,青島市的遺體器官捐獻正式開始于2003年《山東省遺體條例》出臺 ,有一些老的科學家和社會各界的精英代表,帶頭捐獻了他們的遺體,當時遇到的瓶頸問題是這些捐獻者的家屬沒有緬懷紀念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青島市紅十字會文明辦在社會上發起了倡議,福寧園捐獻了1500平方米,建立了奉獻林。當時實行了所有的捐獻者一人一樹一碑的方式。但是在2007年底奉獻林已經滿了,政府又撥款100萬,福寧園捐贈了40多萬,對奉獻林重新進行了擴建,形成了現在的雕塑墻,可以滿足10年捐獻者緬懷紀念的需要。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王鑫鑫
青島的遺體器官捐獻情況如何?
青島市紅十字會培訓救援處張少芹介紹說,青島市的遺體器官捐獻從2011年開始呈逐年向前發展的趨勢,到目前為止,實現遺體捐獻541例,角膜捐獻227例,器官捐獻52例,捐獻大器官138個。尤其是今年以來,遺體捐獻實現58例,器官捐獻21例,捐獻大器官63個,角膜捐獻58對。“雖然遺體器官捐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目前仍存在巨大的缺口。”張少芹說,從今年1月1日開始,死囚犯的器官不能使用了,可能對臨床上的臟器衰竭者來講有很大的影響,存在器官供應不足的情況,遺體捐獻也不能滿足醫學院學生解剖課所需,角膜的供應與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青島市眼科醫院副院長孫偉告訴記者,中國每年有十幾萬人需要眼角膜,只有5000人能如愿以償,缺口較大。在青島眼科醫院,平均每年完成500多個角膜移植,在全國數量是最多的。在這500多個角膜中,有200多個是從國外進口來的,僅靠捐獻的只有78個。孫偉還表示,目前醫院仍有200多人在排隊等待角膜,多是角膜感染患者。
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醫師饒偉告訴記者 ,醫院自去年成立器官移植中心以來,共完成82例肝臟移植,41例腎臟移植,僅今年的肝臟移植就有56個。“雖然肝臟捐獻數量逐年增多,但總體上仍滿足不了需求。”饒偉坦言,目前醫院仍有10余人在等待合適的肝臟出現。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