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專家談志愿填報:選大學不能只買漲不買跌

    2015-07-30 14:26:36
    來源:新聞晨報
    責任編輯:光影

    高校招生錄取正在進行之中,這是一場圍繞著高考分數展開的競爭——通過錄取分數線的高低證明高校的質量,進而影響到大學的聲譽。填報志愿時,考生和家長也總是覺得錄取分數線高的大學好,錄取分數線高的專業好。

    錄取分數線,為何會成為高校“命根子”,變為高校質量和聲譽的象征?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在目前的高考升學評價和學校辦學制度之下,除了分數線,沒有其他指標可以來評價一所大學的生源質量。如果招生錄取制度不變,學生和家長以及全社會,對分數的態度就不可能轉變。指責高校過分看重錄取分數線,不可能有任何作用——如果北大錄取分數連年下降,社會輿論必然指責北大的辦學出現問題,因此,只要能保住錄取分數線,就能保住江湖地位。

    有意思的是,雖然高校把錄取分數線作為學校辦學質量的象征,但我國大學的錄取分數線,通常與大學的辦學質量、辦學聲譽并無緊密關系,而往往與學校傳統錄取數據有關。比如,人大曾曝出招生丑聞,當時還有議論說人大的錄取分數可能會走低。可事實是,人大錄取分數根本不受任何影響。

    這種錄取分數和辦學質量、聲譽的關系,給大學帶來的“啟示”是,不管辦學上出現什么問題,只要抓住錄取工作,分數線就會堅挺。而我國的招生錄取制度,又為大學去操控錄取分數線提供了便利。按照我國的高考志愿填報和錄取規則,一名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最擔心的是能不能被這所學校錄取,以前實行等第志愿填報和錄取時,這種問題尤為突出。在實行平行志愿之后,這種情況有所改觀,但志愿填報仍舊存在定位不準的風險。

    為規避風險,提高志愿填報成功概率,考生和家長所能做的,就是參考往年的錄取分數,進行志愿填報定位,如此一來,影響學校當年錄取分數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往年錄取分數。于是,高校就會“挖空心思”提高錄取分數,讓高分學生在定位時,把本校作為首選目標學校。

    一是采取違規預錄取方式,以消除考生填報本校的顧慮,這是高校針對考生擔心填報不錄取,所采取的有針對性戰術,這種戰術用得好,招生錄取業績會顯著提高。可是一旦拿捏不當,就會出現被承諾錄取的考生數大于學校能承受的最大錄取量,出現放考生鴿子的情況。還有的招生人員會“精準”掌握報考本校的每一名考生,可卻無法預見到其中有個別高分考生,被其他學校成功“策反”,導致本校錄取分數下挫。

    二是謀求更好的錄取時機,想辦法把學校(或部分專業)的錄取,整體提前到上一個批次。這是快速提高學校錄取分數線,進而“提高高校聲譽、地位”的途徑,也迎合了地方政府想提高一本、二本錄取率,以及考生想進一本院校的心理。近年來,我國不少省市的一本錄取率大幅提升,所用的辦法,就是把在二本錄取的院校,提升到一本。

    三是對錄取分數做手腳。分析每年由教育部、地方教育考試院和高校發布的專業招生錄取分數,會發現三者發布的數據各不相同,其中,高校發布的專業錄取分數往往最高,其實很多都是去除了各種錄取優惠加分,甚至是排除掉某些特殊類型考生,而制造出來的虛高錄取分數,目的只是為了影響考生的報考選擇。

    毋庸否認,錄取分數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生源質量,可現階段來看,錄取分數卻無法反映一所學校的真正辦學質量,這其實是學生和學校不能在高考錄取階段雙向自由選擇的必然結果。在目前的錄取制度下,考生并不能自主掌握自己的命運,填報志愿還帶有一定的博弈色彩,根本無暇顧及大學的辦學質量和聲譽來自主選擇。只有實行雙向選擇,一名考生可同時申請若干學校,拿到若干所大學錄取通知書后再進行選擇,才能把考生的注意力,從關注是否被錄取,到關注錄取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聲譽;也才能讓大學,從唯分數論轉變到真正重視辦學質量與辦學聲譽。(作者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熊丙奇)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