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匯豐人壽發布的調查報告《未來的退休生活:為何家庭很重要》揭示了中國女性在家庭財務決策中的地位:約有63%的中國女性表示家里的財務規劃幾乎都由她們經手。甚至有機構統計,“中國大媽”們人均手中可投資的私房錢約為79069元。而根據央行《2013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稱,到2013年末,浙江城鄉居民人均存款53402.11元。
“杭州大媽”愛存錢,也愛投資,幾乎眾人皆知。不過記者采訪發現,與前兩年炒黃金頻頻“折戟成沙”的中國大媽們相比,“杭州大媽”投資方式更加理性,投資手法也更加穩健。她們懂得將資金配置在不同的投資產品上面,同時會保留一部分現金流。更重要的是,她們知道保持好心態,及時收手。
壽阿姨:炒股時間越長,心態變得越好
壽阿姨今年66歲,老杭州人。她還是個有20多年股齡的老股民,從上世紀90年代,上海證交所成立不久之后,她就入市了。而炒股,也幾乎是她唯一的投資渠道。
“開始的時候也沒什么錢,加上還在上班,孩子也還在念書,沒有太多的精力打理,只是偶爾買一些股票放著,也不太管它們。”
退休之后,壽阿姨空閑的時間多了,手上的閑錢也有了一些。現在,每個交易日的早上七八點鐘,她就會從家里出發,坐1小時左右的公交車來到梅登高橋附近的某證券所看盤;中午停盤的時候,她通常會和小姐妹一起到超市或者菜場逛一圈,然后回去接著看盤;下午3點收盤之后,再坐公交車回家。
壽阿姨說,她基本上不在網上交易,這是因為在證券所,能見到那些老朋友,可以聊聊股市行情、嘮嘮家常,也當做鍛煉身體,這比成天待在家里有意思多了。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股市時隔6年之后,又迎來新一輪的牛市。上證指數從2000多點一直飆升到了4400多點。很多人賣房借錢沖進了股市,但壽阿姨不這么看。
“我雖然現在選股票都選得很準,但進去的資金也就六七十萬元、4成到一半倉位的樣子,絕對不會再多進了。而且我現在不吃銀行、券商這些大盤股,只吃小盤股。”
除了打中的新股,壽阿姨每次只持有1-2只股票,而且她基本只做中短線,奉行“見好就收”的原則,一般每股賺個幾毛、最多幾元錢就會賣出。
“這個星期一,我買進了兩只股票,一只13.8元,當天收盤就漲到了14元多。第二天漲到15元多時,我就馬上賣掉了,今天又漲了1元多,但我一點也不后悔。”
壽阿姨說,與一些40多歲、10多年股齡的“中生代”股民,以及剛入市的新股民在今年賺得“盆滿缽滿”相比,她身邊的老股民,其實并沒有在這波“行情”中賺到很多的錢。
這是因為,他們都被2007、2008年股市點位創下歷史新高后,迅速跌倒谷底的“股災”給嚇怕了。
“還記得那個時候,朋友推薦我買了一只股票,開始漲得不錯。后來突然有一天,一下跌掉10多萬元。我本來想,反正前面賺了也不少,走走掉算了。但朋友說,‘你瘋了啊,跌了那么多還走’。誰曉得第二天跌得更多,我就更不舍得賣了,準備等反抽回來再賣。再后來,跌成什么樣子大家也都知道了。”
“40多元的中石油我也買了,后來跌到幾元錢,我就開玩笑說,這個錢留給孫子,實際上,誰會忍得住啊,老早就割肉了……”
壽阿姨說,經歷了幾次起落之后,她現在投資股票的心態已經變得非常平和了?,F在她不會輕易出手,被“套牢”也不會緊張,而是尋找回調的時機,適當補倉攤薄成本,適時賣出。即使小虧一點,她也不會再過分懊惱。
她現在每天還會堅持看新聞,關注國家的經濟大勢,觀察改革動向,通過研究基本面、技術面來選股。“炒股這么多年下來,發財是發不了的,小錢還是賺了一點。”
壽阿姨認為,現在的行情,和2008年的時候有些類似,小盤股已經漲得差不多了,證監會也在潑冷水了。她不敢說馬上要到頂部,但至少是到了一個回調的時間了。
因此,她準備趁月底銀行拉存款利息高的時機,把股票市場的資金抽回銀行,去打個“時間差”,等到這輪調整完畢之后,再來買股票。
“我們老了,也不指望去賺大錢,不想著買房買車,別的投資也不會。資金放在身邊靈活、安全一點,炒股票心態最重要,能做一點就做一點,不要去冒險,首先把自己的本錢保牢,順便了解一點國家大事,賺點零花錢。”壽阿姨說。
沈阿姨:調控打亂了炒房計劃,但讓我及時收手
沈阿姨今年57歲,上世紀90年代末,她和小姐妹一起從省內一個縣城來到杭州,在四季青做服裝批發生意。經過十多年的打拼,也算是小有積蓄。
2005年,她在濱江區買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江景房,當時的均價為6500元/平方米。她說,買這套房子時,也沒有想過要投資,而是為了給兒子做婚房。不過2006年,她的兒子出國留學了,而且畢業以后打算留在當地。于是,這套房子暫時閑置了下來。
到了2007年,杭州的房價一路上漲。沈阿姨的房子也不例外,小區住宅均價已經達到了12000多元/平米,相比買入的價格幾乎翻番。那一年的年中,沈阿姨以13000元/平米的價格,出手這套住宅。
這次買賣房屋的經歷,也讓本來一門心思做服裝生意的沈阿姨意識到,買房也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手段。
嘗到甜頭之后,加上服裝批發生意越來越難做,沈阿姨轉讓了幾個商鋪,開始關注起了樓市信息,她頻頻出現在了杭州的各個新開樓盤的售樓處。
2007年底,她以14500元/平米單價,在城西拿下了一套130平米的住宅;2008年,她花了150萬元,在下沙的一個樓盤一口氣買下了3套90方小套;2009年,她又以12000元/平方米的價格,在橋西板塊,買下了一套150平方米的住宅。
但是,還沒有來得及享受投資收益,沈阿姨就體會到了市場的殘酷。2010年開始,房產調控政策密集出臺,量價飛漲的杭州樓市逐漸開始放慢了腳步。這也讓沈阿姨手里的房產出手變得困難起來。
她告訴記者,城西的那套住房用來自住,她也就沒有特別在意。而下沙和橋西的那幾套房子,雖然價格漲了一些,但如果扣除貸款的利息和物價上漲的因素,實際上并沒有賺到多少錢。
“2011年和2012年,我趁著房地產市場幾次短暫的回暖,把這些房子全部出手了。”沈阿姨說,她有點后悔當時的沖動,因為當初為了炒房而轉讓掉的那幾個商鋪,價格上漲速度遠遠超過了住房的價格。而現在如果再要拿回來的話,成本比當初就高太多金額。
在不碰樓市兩年多之后,8月29日晚,全面取消了限購政策,而隨后,公積金政策、銀行貸款政策都出現不同程度放寬。這讓沈阿姨又有了買房的念頭。
不過,這次她已經變得理性和謹慎了很多。她不僅反復比較了各個新開樓盤的價格,還去了很多二手中介公司了解行情。
一番“市場調研”下來,她認為,雖然從2014年下半年到這段時間,杭州樓市的交易量很活躍,價格也跌了下來。但其實目前并不是“抄底”的好時機。“那么多存量房在那里要消化,需求明顯不足,新盤的價格又那么低,我覺得一兩年內很難再漲回去,現在入手還是很容易被套”。
沈阿姨說,這幾年房產調控,讓她投資房產并沒有獲得預期的收益,基本上是白忙活了。但反過來看,調控也讓她“退去了熱度”,“我看到很多溫州人炒房把錢虧光了,這樣想想,還是很慶幸自己及時收手了,不然等泡沫破滅的那一天,會輸得很慘。”
她說,到了這個年紀,也該為自己今后的的養老問題考慮考慮了。以后他會多留一些現金在身邊,買買理財產品。如果不是特別好的時機,她不會再買房。
周阿姨:投出去的錢,不要放在一個碗里
周阿姨今年60歲,她的老公開了一家公司,幫忙做財務。老公對她的要求只有兩點:管好公司的錢,理好家里的財。實際上,她在這兩方面也一直都做得不錯。
在2007、2008年行情火爆的時候,周阿姨也像很多人一樣,捧出了大半積蓄,毅然沖進了股市。
不過,那次是她第一次嘗試投資股票,經驗上的不足,加上進去的點位已經很高。最后的結果很殘酷,她基本上進去70%的錢都虧掉了。
2008年之后,經過幾年的摸索之后,悟性不錯的周阿姨逐漸摸出了門道。在熊市的時候,反而沒有虧錢,去年,中國的股市又開始走牛。周阿姨5年前虧掉的錢又慢慢回來了,“不敢說已經賺錢了,也沒有仔細算過,但至少是‘打個平手’吧”。
除了投資股票,周阿姨涉足的投資領域還不少,“期貨風險太高不敢買,藝術品不懂也不買,除此之外,黃金、房地產、基金、理財產品、保險我都在買。”而相比投資股票的差強人意,周阿姨在其他的投資產品還都有所斬獲。
拿黃金來說,她在10多年之前就已經開始買了,“當初并沒有想著投資,就當做是一種保值品,女兒結婚的時候也可以給她做嫁妝。”周阿姨說。
最初的時候,金價比較便宜,只有100多元一克,但她每次一般只買二三十克,后來每次購買的量增加到了50-80克,而現在,她一般一次會買100克。
而在黃金價格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高點的時候,她也會適時賣出一些。
對于黃金投資,周阿姨堅持“分批買入、長期持有”的觀念,她一直認為,長期來看,黃金的價格總是上漲的,而且是最好的避險工具。
正因為這樣,在2013年的那波黃金價格大跌中,周阿姨并沒如同很多“中國大媽”一樣驚慌失措,“雖然那個時候跌了那么多,但是我分批買入的,成本被攤薄,她手上黃金的均價比最低點還要低上很多。”
而與很多“中國大媽”很排斥保險不同,周阿姨給自己和家人購買了不下10份保險產品,種類包括理財型險、壽險、意外險、大病險等。
對此她認為,對于買保險,不能光以“能不能賺錢”或者“收益高不高”來判斷價值,“買保險首先要把它當成是一份保障,尤其是現代社會不確定因素那么多,多一份保障比什么都更加重要。”
事實上,這些保險產品給她帶來的收益并不少,比如她早年買的一份產品,目前的年收益達到了7%-9%,遠高于銀行定期儲蓄利率,甚至比一些理財產品還要高。
周阿姨說她的投資“道道”,是從不那么成功的炒股經歷中得出的。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做投資不要把錢全部放到一個碗里,而是應該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將資金配比到多種不同的產品上面。
“這樣一來可以分散風險,二來可以提高自己的投資理財能力,其實很多投資方法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可以用來相互借鑒。”
專家:財富積累改變大媽資產管理態度
中信銀行杭州分行理財師丁志毅說,在我們國家,家庭的“財政大權”一般都由女性來掌管,家里的財富多數時候也由女性來主導。在大部分傳統的中國家庭,都奉行“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家里主要靠男人賺錢,回來交給女人打理。
“所謂的‘中國大媽’,一般是指50多歲到60歲的這些家庭婦女,這些人也是隨著改革開放逐漸步入中老年的人群。年輕的時候,她們沒有這個經濟實力;而步入中年,又要為買房、買車、撫養子女而奔波,也沒有太多的余錢;這幾年‘大媽’們都到了退休的年齡,孩子基本上了大學,或者成家立業。生活負擔輕了,時間變充裕了,財富也有了一定的積累,于是就自然而然有了管理資產、投資生財的需求。”丁志毅說。
他認為,“中國大媽”熱衷投資的現象在杭州、上海等東南長三角沿海地區特別明顯,這也是這一地區經濟相對發達,家庭財富積累比較多的屬性所決定的。而且從他們平時與客戶接觸的過程中來看,“杭州大媽”們對于財富的管理和投資的水平很高,她們懂得合理地將資金配置到不同的投資理財產品上,還學會了風險控制。
“這是因為‘杭州大媽’平時接觸到的財富管理知識、理財信息非常多,讓她們變得‘專業’了;同時她們還懂得借助一些專業的人和機構,為她們做好投資理財這件事情。”
中投證券的分析師韓哲晟說,現在,無論是在股市期貨市場,還是黃金白銀市場,在市場走向分析判斷上,“中國大媽”都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家會覺得通過努力工作,多獲取財富,能夠獲得社會地位和認同。而到了現在的年代,如何通過投資、理財的手段讓財富積累、增值才是大家更多時候會考慮的問題。而且現在投資的渠道比以前多了,這促使‘中國大媽’們在某個投資品行情火爆的時候將銀行的錢拿出來做投資。”
對于“杭州大媽”炒股沒有以前狂熱了這一現象,韓哲晟認為,“市場是最好的老師”,“2008年之后的熊市離現在并不遙遠,那次的教訓和切膚之痛,還深刻地印在她們的腦海之中,讓她們的行動變得理性了。”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