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央行近期或放行大額存單 利率市場化僅差兩步

    2015-05-17 10:55:31
    來源:經濟觀察報
    責任編輯:千竹

    想象這樣一種時刻:讓自由浮動的利率引導中國金融資源配置之改革,沒有軟約束,市場自主出清;高收益資產受投資者追捧,金融資產時代延續!

    這個5月,存款保險制度之后,針對個人和企業的大額存單將出,二者均旨在鋪路利率市場化。據一名接近央行[微博]的知情人士透露,本月央行將會針對部分銀行開放政策試點,對個人及企業發行大額存單,個人門檻為30萬起,企業門檻在1000萬。

    5月11日開始,存款利率上浮區間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這昭示中國利率市場化接近完成。無獨有偶,兩個月前,央行行長周小川給出利率市場化時間表:今年放開存款利率上限是大概率事件。

    一位股份行總部計財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在本輪降息和上浮區間調整的過程,央行各地分行跟當地銀行都打過招呼,不希望各家行一浮到頂,并建議總行不要給予各分行太大的定價權限,希望借此對市場秩序進行穩定。“但其實從大多數銀行的定價角度來講,2012年至今,定價波動空間已經增加了5倍,事實上已經完全覆蓋了銀行自主定價的波動空間。”

    中國金融生態因利率市場化而生變;堪稱利率市場化主角的商業銀行正在加速調整其資產負債結構,以及變革其盈利模式。

    只差“大額存單+取消存款上限”

    利率市場化棋至終局的現在,似乎只差大額存單和取消存款上限。

    5月10日,央行宣布自5月11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至2.25%和5.1%。此外,存款利率上浮區間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

    存款利率浮動空間自1.1、1.2、1.3倍邁到現在的1.5倍,分別經歷了2年半、3個月和2個月。利率市場化這支箭已然開弓離弦,直命靶心。

    建設銀行一位支行行長告訴經濟觀察報,對于本次降息及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總分行并沒有下達什么特殊指令去做應對,“事實上也不需要做什么特殊準備,利率實質上已經市場化,現在除了中老年人群,已經很少有人再將存款作為主要的理財方式,貸款利率4倍基準利率以內都受到法律保護,企業貸款利率都是市場自由談判形成的價格,事實上也已經等同于放開。”

    該人士認為,銀行業不會因此一役而變天,利率市場化的洗禮早已開啟。“時至今日,利率市場化的真正放開定義已經不在于央行的最后口徑,而在于政府對市場顯性或隱性的干預減少。”

    這里,一個有意思的看點是,前后兩個月,央行近兩次降息官方解讀表述略有不同,一方面取消了“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說法,另一方面,增加“中國經濟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的表述,并將“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改作了“根據流動性供需、物價和經濟形勢等條件的變化進行適度調整,綜合運用價量工具保持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

    央行借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直接將利率市場化一步到位的意圖明顯。在上一輪降息中,浙商銀行、恒豐銀行、渤海銀行等小型股份行和南京銀行(16.72, -0.55, -3.18%)、漢口銀行、包商銀行、江蘇銀行等城商行,曾宣布執行存款利率1.3倍的“上浮到頂”。一位接近南京銀行人士稱,當時曾因此接受過人民銀行[微博]的窗口指導。“本次央行給出的利率浮動空間其實已經超出商業銀行自行定價的利率浮動范疇,所以實質而言,利率市場化已經完成?,F在等待的就是央行一個正式的口徑。利率市場化最后一公里就完全落地。”

    就整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而言,時至今日,已經行至第三個十年。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開始了廣義利率市場化的探索。

    2000年9月21日,外幣貸款利率放開的同時,大額外幣存款利率也進入市場化階段,2003年11月,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也隨行就市。在中信銀行(7.35, -0.25, -3.29%)金融市場部孫怡看來,2006年,Shibor利率的推出及其在利率產品定價中的運用逐漸深化,將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向一個高潮。當前,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已經實現了市場化。

    由于關系到中國金融體系的核心,存貸款利率市場化進程相對謹慎。從1996年至2005年,貸款利率實現下限管理的基礎上,上浮比例逐漸放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階段性目標完成。從2012年開始,利率市場化改革全面加速,貸款利率減擋、下限完全打開并伴隨LPR利率的推出,同時,存款利率出現松動,上浮比例逐漸提升至1.3倍。2013年,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建立與同業存單(NCD)推出,貨幣政策工具加速創新,利率市場化改革打響了攻堅戰。

    “短期來看,包括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現在市場對銀行的利空因素遠遠大于利好。但是長期判斷,確實利率市場化更有利于行業健康。”中信銀行總行一名中層人士認為。

    但事實上,央行也早已同步開始為銀行準備轉型的政策鋪墊。

    除了年內或將修改商業銀行法取消存貸比考核的預期以外,2014年5月一行三會聯合外管局發布了127號文,提出了加快推進資產證券化業務常規發展及積極參與銀行間市場同業存單業務試點,銀監會出臺了39號文推動銀行建立理財業務的條線事業部制。今年3月,證監會[微博]新聞發言人張曉軍亦稱,目前證監會正在研究銀行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券商牌照的情況,雖然具體政策落地尚無時間表,但相關工作已在進行中。

    一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本月央行將會針對部分銀行開放政策試點,對個人及企業發行大額存單,個人門檻為30萬起,企業門檻在1000萬。

    大額存單加之利率浮動幅度的放松,至此,走過25年的利率市場化即將收官。但對銀行而言,這不是結束,而是新戰役的開始。

    銀行備戰

    其實,此次與2012年6月將存款利率上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1倍之時相比,銀行們的反應頗顯從容。5月11日,政策宣布次日,以一年期定期利率為參考,國有行隊列為基準利率的1.1倍,而與五大行存款利率定價相仿的還有招商銀行(17.16, -0.33, -1.89%);而多數股份行維持在了基準利率的1.2倍;本輪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仍維持于3%或以上,約為基準利率的1.33倍的,僅剩寧波銀行(18.30, -0.82, -4.29%)、徽商銀行、杭州銀行、漢口銀行、江蘇銀行。但縱觀整個市場,一年期定期利率最高者為武漢農商行,達到基準利率的1.48倍,但并未出現一家“一浮到頂”。

    當然,定價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一位股份行戰略部門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各家行在進行利率定價時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戰略、資產負債狀況和營銷策略進行不同程度的考量。

    “現在許多銀行都希望能夠降低負債成本,3到6個月以內的存款渴求程度比較高,所以3到6個月的短期利率可能上浮程度比較高,這部分資金可調節性比較強,負債成本也相對比較低,股份行的負債成本高于國有銀行,城商行或小型股份行的策略或許激進一些,采取高進高出的方式(存貸利率雙高),股份行可能就比較希望將一些高成本的負債調節出去。”該人士透露,一些成本較高的負債,比如財政招標,一季度已經通過降低利率主動調節出去了,“銀行最后要吸收多少存款,以什么方式來吸收,都要視乎自身的定位和訴求。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存款占總負債的比例正越來越小。”

    一位接近銀監系統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今年一季度核心存款依存度大多數股份行都未能達標。“跟核心存款的流失不無關系。”

    與此同時,銀行負債成本上升,息差收窄已經是無可避諱的現實。“息差不斷收窄已經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事實。盡管政府在不斷釋放流動性,但這些資金都未必會流入銀行系統,未來的情況只會更嚴峻,而不會更溫和。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提高創新業務比重當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今看來存貸比考核也將在不遠的未來放開,銀行不再受到存貸比限制,就能夠增加理財、同業拆借等渠道來獲取流動性,甚至通過發行一些凈值型理財產品來取代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上述人士說。

    經濟觀察報從一家股份行內部資料獲悉,出于對降息周期的判斷,銀行開始鼓勵鎖定規定利率的長期貸款,且4月實現了比3月高出10個百分點的長期貸款。

    實際上,“銀行的負債成本取決于銀行的負債結構。”林采宜表示,“低成本負債的減少會導致銀行總體負債成本的上升,但是銀行控制流動性的手段也在增加。”

    正如大額存單利于銀行改善流動性,其可為銀行的競爭力增添砝碼。

    不過,“個人存單對客戶吸引力不會很大,但企業存單的發行無論是對客戶還是對銀行影響都還是比較大的。”上述中信銀行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許多企事業單位的資金無法購買理財,但可以通過協議存款或大額存單來挽留。”

    不言而喻,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嚴峻挑戰。諸如,負債成本剛性攀升,負債結構多元化;資產端風險偏好增加,資產運用多元化;存貸利差收窄,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勢在必行;風險管理難度激增,亟待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等。

    就此,中信銀行金融市場部孫怡認為,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無論是負債端還是資產端,對利率波動更加敏感,市場化定價將打亂盈利節奏。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必須由“經驗依賴”向“數據導向”轉型,由“主觀預期”向“金融工具”轉型,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型。“利率市場化的沖擊使得商業銀行紛紛強化了資產負債管理體系的建設,不僅搭建了數據整合與分析系統,實施FTP定價管理,優化資產負債管理流程,還加強與金融市場的互動,借助表外輕資本產品,運用金融衍生產品豐富資產負債管理工具箱,實現風險轉移與套期保值的同時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孫怡稱。“短期來看,包括存款保險制度等市場利空因素遠遠大于利好,但是長期判斷,利率市場化確實更有利于行業健康,會有一批抱殘守缺的銀行被市場淘汰。”中信銀行總行一名中層人士認為銀行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穩健經營,落實轉型。

    不過,利率市場化并非只是存貸款利率浮動,更需要負債和資產利率的市場化聯動,銀行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的資金定價可能才是關鍵中樞。

    中國金融生態之變

    利率市場化正在深刻改變中國的金融生態和金融結構。諸如豐富中國金融市場的同時,也帶來了影子銀行風險的快速累積,金融和實體經濟脫節等弊病。

    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姚洋看來,中國利率市場化之所以引發了一些負面的效應,主要原因來自實體經濟中大量存在的利率不敏感資金需求主體(例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從利率市場化平穩推進的角度來看,我國必須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帶給金融市場的扭曲。這可以通過財稅改革來實現。”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努力構建一個完整的“從央行、貨幣市場到金融機構”的利率體系與形成機制。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曹紅輝稱,利率市場化之后,銀行的凈利差、凈息差肯定都會收窄。它應該是這樣一種模式體系:中央銀行決定基準利率,貨幣市場則作為中介,傳導至金融機構,再由其調節存貸款利率,即:利率結構—央行—貨幣市場—金融機構。完整的利率形成與市場化機制,是指通過貨幣市場的調整,傳導至金融機構,其最終反映存貸款利率水平,促進整個市場的資金配置效率改進。

    而在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看來,即使實現了利率定價的完全開放,國內的利率市場化距離成熟金融市場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利率市場化完成后,銀行存款利率必然會下行,居民財富配置因逐利而繼續轉向金融資產,股票和債券的投資價值愈加體現。高收益資產受追捧,金融資產時代延續。”海通證券首席分析師姜超。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