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業務超高速增長時代暫告段落,進入轉型的關鍵期。凈值化,無論從監管要求還是打破剛性兌付的需求來看,都是轉型的重點方向。
今年,對于銀行來說,推行凈值化更多了一個內生動力,就是資本市場。
歷史總是相似的。記者回顧銀行理財凈值化產品發現,第一批凈值化理財產品并非出現在近一兩年轉型期,而是生于上一個“牛市”。
彼時資本市場紅火,實體經濟低迷,銀行主動選擇凈值化產品,以資本市場為主要投資標的,保證產品的收益。而在凈值化轉型的途中,方向和實現的路徑仍然在一個求解的過程里。
凈值化產品占比繼續提升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截至上月末接近18萬億。
根據近日出爐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截至去年末,理財資金余額15.02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4.78萬億元。這也意味著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資金增長了約2萬多億。
其中以凈值型呈現者日益增加?!吨袊y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統計,截至2014年末,按照凈值化產品(開放式與封閉式凈值產品合計)/理財總規模估算,則凈值化產品占比約5.74%,合計規模約8600億元。
但當時凈值化轉型起步較早的部分股份行和國有大行凈值產品在行內規模占比已超過行業占比。如招商銀行在2014年報中披露,截至報告期末,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2426.49億元,占理財產品運作資金余額比重為26.72%,較年初增長395.70%。
據記者了解,2015年至目前,凈值化產品/理財業務規模約30%的銀行至少有3家。提升凈值產品占比,擴大表外理財規模仍是今年理財業務的關鍵詞。
有所不同的是,相比前一兩年,今年資本市場為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提供了重要的驅動力。
交通銀行一季報表示,公司在一季度發行了首款以新股申購為主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浦發銀行資產管理部將凈值型產品列入今年的重點規劃。計劃在今年二季度陸續推出凈值化產品系列,主打投向包括新股基金、定增資產、股權類資產、海外資產等。
有接近招商銀行的人士透露,近期招行以資本市場為投向的產品規模合計達到5000億元。
理財凈值化轉型內生動力
“銀行在今年發的凈值化理財投向多為標準化資產,如股票等權益類資產,在資本市場紅火的勢頭下,也讓凈值化產品在收益率方面超越預期收益產品。銀行業希望借力資本市場擴大凈值產品的規模。”一位資產管理部人士表示。
這同時就面臨一個問題,當“牛市”過去,股票型產品怎么辦?記者發現2006~2007年期間,銀行曾經歷過一段凈值型產品的密集發行期,其中不少是打新股產品。
上述資管部人士回顧,當時銀行理財還處于起步階段,債券市場和非標市場都相對低迷,打新股是中國市場特有的無風險套利,能抬高銀行理財收益,幫助發展,這類產品均按照凈值化設計。
據媒體報道,2007年,銀行共發行打新股理財產品236款,打新類銀行理財產品平均年收益率達18.5%,最高收益率超過23%,成為當時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之王。
隨后,2008年資本市場由牛轉熊,到2008年9月IPO暫停,部分銀行打新理財產品隨之暫停。2009年雖然IPO重啟,但監管政策有所改變,銀行并沒有延續此前的發行勢頭,陸續退出了打新市場。
現在跟彼時的環境有些類似,資本市場殺回高位,房地產、制造業等實體經濟低迷,同時利率市場化的到來,進一步降低銀行理財收益。
在公募基金和股市的資金分流下,2015年一季度國有大行的理財資金余額大多出現下降或者增速明顯放緩。向資本市場分羹也成為銀行的訴求。從2013年啟動凈值化轉型試點以來,受市場認可度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轉型一直相對困難,轉型的驅動力也多來自監管的要求。現在驅動力本質上發生變化。 (21世紀)
解讀
理財轉型方向明確
一位專家提出理財產品轉型有五個可能方向:其一是結構性理財產品,即本金投資于存款或高信用等級的國債、金融債,本金預期可以獲得的利息或投資國債的收益用于投資金融衍生工具。此類產品采取了產品策略保本或部分保本策略,即通過產品本身設計來實現保本的效果,或可替代銀行的自身信用保本產品。
其二是開放式凈值型的組合投資類產品,與開放式基金產品類似。此類產品的投資標的應該都是公開市場中可以投資的金融資產,原則上不應該包括非標準化債權資產。
其三是封閉式凈值型的組合投資類產品,此類產品在一開始投資人購買時就持有固定的資產組合,根據資產的投向可能是債券型、股債平衡型、股票型理財產品等,但投資的資產組合在一開始確定后直至產品結束的生命周期內都不再調整。
其四是項目融資類理財產品,投資一個或多個非標債權項目,但是作為理財產品的期限要長于項目資產的期限,即不允許有期限的錯配,另外應進行嚴格的信息披露。這類似于現在的資金信托產品。
其五是股權投資類和另類投資理財產品。
目前銀行的產品轉型主要在前三個方向進行,轉型中的問題之一仍在非標資產。有股份行資管部人士認為:“凈值型產品完全不投資非標短期內可能性不大,關鍵是怎么讓非標能夠公允估值。”
現有凈值型產品中或多或少都含有非標資產,僅極少數是完全投資標準化資產。對于銀行來說,將非標納入凈值化產品要將其轉標,給予估值。而估值的公允性一直是被市場詬病最多的一點。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