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點1:五花八門的收費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我們常??吹竭@樣的表述:產品預期收益率=理財計劃預期投資收益率-理財產品銷售手續費-托管費等費用。
銷售費是支付給為你進行理財服務的客戶經理以及與銷售相關的后臺運營部門的費用,銀行理財經理賣產品越多,其提成就會越高。而這款產品是否真的適合投資者,那就另當別論。
托管費是銀行為為托管理財資產而提取的費用,需要用來監管理財管理人的投資運作,而理財管理人也是銀行,可以說自己監管自己。
按照銀率網數據,2013年以來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托管費平均為0.05%,銷售費平均為0.26%。
倘若真是按照這個標準收費,銀行可謂非常厚道。
作為盈利機構,銀行收取手續費和托管費用無可厚非,況且銀行也盡到告知投資者的義務和責任。
只是,一些隱性的收費卻是投資者并不了解的,這部分費用往往占比更大。
痛點2:隱性費用我們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吹竭@么一句話:如果本產品的實際投資收益扣除其他各項費用后高于客戶可獲得的封頂收益,則超出部分作為投資管理費。
不過,大多數銀行并不表明“投資管理費”多少,一般也沒有上限,所以銀行到底收了多少費用,外界并不知道。
曾有業內人士根據某城商行的業務數據測算,“投資管理費”與投資者收益的比值可能超過40%,可見銀行從中收取了不菲的費用。
某行發行過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其產品說明書顯示“產品擬投資的資產組合預期年化凈收益率為5.7%-6.8%,銷售費率為0.02%年,產品托管費率為0.05%/年,扣除這些費用后,該款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應該為5.45%-6.55%。
然而說明書中卻提示客戶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7%,這意味著有0.7%-1.75%的收益不見了,被銀行神不知鬼不覺提走了。
客戶若不認真計算,是很難發現這個問題的。
痛點3:延長資金存放天數除了各種費用外,銀行理財產品還有部分收益損失在“等待”中。
在購買理財產品的過程中,大家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細節,即本金被銀行凍結的時間長于產品的管理期限。
通常6%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香餑餑,很多投資者為了搶一款這樣的產品,一大早起來盯著電腦,或者拜托理財經理留額度給自己。
然而,你會發現,這款產品離起息日還有好幾天,個也就是說購買日不等于起息日。從你購買到起息日這段時間的利息只能按照活期利息計算收益,這就意味著你持有銀行理財產品的時間無形中又增加了幾天。
除此之外,銀行理財產品的到期日并非到帳日,到帳日通常要晚于到期日,這段時間內,你的理財資金也只享受活期利息。理財產品的期限主要包括募集期、產品期、清算期等,說明書中提到的銀行理財產品期限主要是指產品期,并非產品的實際存放天數。
通過這種方式,客戶的收益被攤薄了。
每到銀行的考核時點,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更是層出不窮。
銀行通過對理財期限的安排將大量的理財資金轉化為活期存款,回到表內,幫助銀行度過存貸比考核。表面看,銀行是為了給客戶實惠,實則是為自身利益考慮。
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時,為自身考慮的何止這些!
目前,80%的銀行理財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保本型產品大約只占20%。
從過往的兌付記錄看,非保本產品按照預期收益率兌付概率很高,其風險并不高。而且非保本產品一般比保本產品的收益高出1.5%-2%,性價比更高。很多投資者對此并不了解,以為非保本型理財產品的風險很高,去買保本型的理財產品。
其實很多時候,保本型產品和非保本型產品的資金投向是差不多的,掛鉤的資產收益率相差無幾,為何給到客戶的收益卻有差別。
這是因為,在銀行內部,保本型產品被列為銀行存款的一部分,銀行還需要為此多提取存款準備金,由此蠶食了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收益。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