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生網購下單不久,就接到來自杭州的“客服”電話,對方精確報出交易信息,不由他不信。按照“客服”的指令一步步操作,22萬多元就此被騙。
用戶賬號和訂單信息外泄,到底是電商技術和管理有漏洞,還是消費者自身安全弦繃得不夠緊?雙方各執一詞?,F實中,電商追求提供高效的用戶體驗,消費者醉心于付款時的快捷操作,卻不知一些隱患也就此埋下。加上不法分子通過各種手段,從安全鏈薄弱處挖掘“商機”,使不少此類網購糾紛的責任歸屬,就成了筆糊涂賬。
騙局屢發生 網友成立“京東盜刷維權群”
楊先生到現在也想不通,他在京東商城的賬號和交易信息是怎么泄露的。
楊先生告訴記者,他是京東的老客戶,一直對其比較信賴。今年1月21日上午,他通過京東商城購買一個價值八九十元錢的護腰產品。當天下午,一個杭州的號碼多次撥打他的電話。接聽后,對方自稱是京東商家客服,說“由于系統維護升級,訂單無效,需退款”。同時,對方將楊先生所購商品的名稱、訂單號、快遞信息報得一清二楚。
“不由得我不信。 ”楊先生說,核對信息后,他按照對方的提示插入網銀并支付2元轉賬。 2分鐘后,對方稱支付未成功,需再次輸入支付密碼,這樣又操作了兩次,剛完成操作,對方突然掛斷電話,此時他收到農行發來的賬戶變動短信提醒,顯示賬戶剛剛進行了3筆交易,共劃走227558元。他馬上到銀行打印交易記錄,發現騙子的開戶行地址是杭州九堡支行,對方機構名稱是網銀在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醒過神來,楊先生開始思考哪里出了漏洞。他說,這個賬號密碼僅在京東使用,他開始懷疑是京東平臺泄露了他的客戶信息。楊先生說,報警后,杭州當地派出所又將此案轉到了北京海淀分局,警方立案后目前仍在調查中。撥打京東客服電話,多次投訴均無果。
楊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去年底開始,遭遇同類騙局的網友自發組了個群“京東盜刷維權群”。目前群里有117人,楊先生最多,其他人幾百元到十來萬元都有,總金額有200萬元左右。從建群至今,受騙者基本都申訴無果。
京東:不會泄露用戶信息 客戶應加強防護
對“京東泄露用戶信息導致用戶被騙”的說法,3月14日晚接受記者采訪的京東媒介總監康建予以了否認。
他表示,京東一貫高度重視用戶信息安全和資料保護,不會發生泄露用戶信息的情況。最大的可能是有些社交等網站注冊信息被不法分子獲取后,使用“撞庫”的方法在其他有交易屬性的網站(如電商、互聯網金融等),嘗試登陸并獲取用戶購買商品的信息,進而冒充客服人員實施詐騙。近期這種作案手段在各網絡服務平臺有一定的普遍性。
他同時表示,京東為用戶提供密碼保護、郵箱驗證、手機驗證、支付密碼、數字證書等多級保護措施。但部分用戶可能沒有升級安全措施,或在其他網站有過相同注冊信息。京東提醒用戶開啟安全軟件防止電腦木馬植入,謹防釣魚網站,規避弱密碼的使用。
康建坦言,與所有電商一樣,京東的技術防護也是從弱到強在不斷完善中,與不法分子的斗爭沒有止境,需要電商和用戶共同努力。作為用戶個人,增強防范意識至關重要。
加強電商信息安全監管 多舉措防范網購風險
對電商辯稱的“無辜”,受損的消費者則多采取不信任的態度。一位自稱受騙1.42萬元的河北用戶質疑,京東初期為了快速發展是允許別的合作賬號登錄的,比如QQ,他們不說自己的安全系統有問題說“撞庫”,是在避重就輕推脫責任。另有用戶提出,相比其他電商平臺,京東的此類投訴數量要多。
那么,用戶信息泄漏的渠道到底有哪些?責任如何歸屬?
去年底警方破獲的一起特大電信詐騙案中,一些不法手段可見端倪。案件也牽出部分電商可能存在泄露消費者信息的嫌疑。警方偵查發現,詐騙團伙利用網絡以每個三至五元的價格購買了上萬個客戶資料,所有的資料均非常完整,如客戶的姓名、電話以及在京東商城購買商品的日期、商品名、收貨地址等。詐騙團伙再利用改號軟件把來電號碼偽裝成客服電話,在取得客戶信任后,一步步誘騙客戶進行實為轉賬的取消扣款操作。據介紹,被害人之所以會深信不疑,主要是因為假冒客服能準確報出被害人的姓名、地址,甚至是3個月內的購物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網購追求便捷與安全防護之間是一對天然的矛盾。專家介紹,實際操作中,不少電商單純追求消費體驗,簡化操作流程,消費者賬號、密碼、銀行信息等都被自動存儲于后臺,成為一個不容小視的安全缺陷。黑客在利益驅動下,容易從這些地方入手破解密碼,偷盜出用戶的資料信息甚至賬戶資金。
“公安部刑偵局”官微也給消費者開出了防騙“藥方”:首先,平時至少設定兩套密碼,把涉及錢財的賬戶名、密碼和一般生活用的賬戶名、密碼分開;其次,填寫快遞信息時使用化名。 據新華社杭州3月15日電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