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5月11日電(記者羅博 周科 王政)山東臨沂和浙江義烏,遠隔千里。翻開地圖,你很難將它們作任何聯系;但在中國經濟版圖上,卻有“南義烏、北臨沂”現象。
一個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市場,每天來自國內外的20萬客商熙來攘往;一個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專業市場集群,每天2萬多輛貨車往來于全國2000多條線路。它們的景氣度,被視為中國商貿流通的晴雨表。
兩個不沿邊不靠海不是區域中心的山區城市,卻同時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市場神話。巧合的背后,到底蘊藏著怎樣的商業密碼?
商貿神話
盡管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山東臨沂商城的商戶宋連勝每天都有30多批貨物發往國內外,他代理的一款文體用品已經連續16年成為全國銷售冠軍。
“這個冠軍,是用板車推出來的。”作為臨沂商城第一代經營業主,宋連勝在上世紀80年代初,東挪西借500塊錢從農村“洗腳進城”,在臨沂市西郊汽車總站附近推著板車擺起了地攤。
在隨后30多年里,歷經“地攤式農貿市場—大棚市場—專業批發市場—臨沂批發城—中國臨沂商品城”五個發展階段,宋連勝見證臨沂商貿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而他自己也從零售、批發轉向品牌代理和打造自有品牌,從拓展國內市場到打入國外市場。
“不到臨沂,你絕對想像不到這里的市場有多大!”臨沂市委書記林峰海說,在臨沂,小到縫針紐扣,大到園林機械,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商貿市場已成為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名片之一。
臨沂商城管委會提供的一組數字更為直觀:128處專業批發市場,19萬從業人員,日30萬人次客流量,覆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主要門類的6萬種商品。去年實現市場交易額2687.4億元,增長28.2%。
無獨有偶。幾乎是在同一時期,義烏也開始創建中國小商品城,隨后經過五易其址、十次擴建,最終形成了以中國小商品城為核心,11個專業市場、14條專業街相支撐,運輸、產權、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相配套的“小商品城王國”。
相比臨沂的“草根”特征,義烏則是“空氣里都飄著商機。”這里匯聚了中國各地的日用消費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采購商,一個集裝箱拿回國就可以開一個小超市。
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說,盡管義烏小商品市場最早也是從“雞毛換糖”、馬路擺攤起步,但很快就以國有公司進行統一經營開發、管理和服務,進而開始“抱團闖市場”。
雖然義烏商人做的是不起眼的小商品,但積沙成丘、集腋成裘,在市場縫隙中做出了大生意。目前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經營4202個種類、33217個細類、170萬個單品,去年實現市場成交額857億元,增長25%,連續24年居全國各大專業市場的“頭把交椅”。
回顧傳奇歷程,猶如隔世說夢。如今,臨沂人將商品運到了遍布全國的200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和20多個國家;而義烏的商品則早已出口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外商出入境40萬人次,常駐外商達1.3萬名,“世界超市”實至名歸。
從最初兩個市場創立的艱辛,到現在兩種模式的對比,“南義烏,北臨沂”無不是投身市場經濟弄潮兒辛勤創造的結晶。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