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初小燕
記者從全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工作會議獲悉,商事制度改革一系列措施的落地,讓全市市場主體出現“井噴式”增長。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市場主體總量同比增長27.51%,增長率居全省首位。青島市今年將加快推進商事制度改革,8月底之前全面啟動“一照一號”制度,健全信用體系,探索“互聯網+”的監管模式,全力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給力助力,堅決消除“中梗阻”,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
民企15個月猛增53.5萬戶
青島市工商局統計顯示,從2014年3月到今年5月底,全市新增市場主體注冊資本(金)3908.1億元,同比增長46.71%;其中,企業新增3712.8億元,同比增長47.75%;個體工商戶新增195.3億元,同比增長29.40%。全市實有市場主體注冊資本(金)15369.2億元,同比增長33.10%。全市登記大企業數大幅增長,共新設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544個,同比增長22.52%。
借力商事制度改革推出28項措施,全市民營經濟加快發展、轉型升級。從去年3月到今年5月底,全市新增民營經濟戶數和注冊資本(金)分別達53.5萬戶和241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3.54%、61.52%,分別占全市新增市場主體的99.57%、61.76%。實有民營市場主體(包括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戶數和注冊資本(金)分別達79.7萬戶和784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48%、41.49%,分別占全市市場主體的96.5%、51.1%,民營經濟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青島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從去年3月到今年5月底,新增第一產業市場主體2.9萬戶,同比減少19.61%,占全市新增市場主體的5.5%,同比下降2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市場主體新增2.4萬戶,同比增長40.44%,占全市新增市場主體的4.5%,同比下降2.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新增48.4萬戶,同比增長269.84%,占全市新增市場主體的90.0%,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在“一產調優、二產調強、三產調大”的思路中穩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新興行業、新型商務主體不斷涌現,從事信息技術、電子商務、咨詢策劃、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市場主體增長尤為明顯,有力促進了全市“一谷兩區”及“藍高新”領域產業布局優化調整。
商事制度改革通過為商事主體準入“減負”、為創業者“松綁”,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從去年3月到今年5月底,全市新增市場主體吸納就業84萬人次,同比增長294.02%,新增就業量居全省首位;全市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吸納就業4.5萬人次、5.3萬人次和62.9萬人次,其中第二、三產業吸納就業同比分別增長39.47%和202.40%。
8月全面啟動“一照一號”
副市長黃龍華在會上表示,今年我市將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在做好“規定工作”,落實好國家和省市已經明確取消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外,還要做好“自選動作”,對上級沒有明確要求但是與青島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行政審批項目,包括一些不合理的收費項目,有關部門要拉出事項清單,逐一分析論證,該修訂的要修訂、下放的要下放、該取消的要堅決取消。同時,要積極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取消相關領域市場準入門檻,努力營造寬松規范的準入環境。
去年,我市在西海岸新區進行“一照一號”試點,記者了解到,今年8月底前,青島市要全面啟動“一照一號”制度。黃龍華表示,青島要打造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登記注冊制度便利化是重要的基礎和保障。我市將進一步簡化登記程序,全面落實“先照后證”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企業登記審批事項并聯辦理機制,探索推行企業登記“獨任核準制”,通過優化登記流程,減少審批層級,提高登記時效,為企業辦理登記注冊提供便利。進一步放寬登記條件,結合我市實際,逐步研究放寬對注冊名稱、地址、經營范圍的限制,為創業者降低經營成本。進一步深化網上服務,今年11月底前,市級審批事項全部納入網上審批系統。加快推進電子營業執照和企業注冊全程電子化,探索建立信息資源共享庫,實現證照統一制發、二維碼識別、統一送達,提高網上服務效率。
探索“互聯網+”監管模式
目前,青島市監管方式已經發生轉變,從注重事前行政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從管制型、粗放型監管向服務型、精確型監管轉變,從政府包攬向社會共治轉變,經營者“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監管格局初步形成,逐步建立起以信用監管、隨機抽查、重點檢查為主要形式的新型監督檢查制度,有效解決了政府干預過多、責任不清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黃龍華副市長表示,今后,我市將把依法監管與信用監管結合起來,進一步健全完善企業信用體系。按照國家關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全國一張網”的要求,建設統一的企業登記審批信息共享和跨部門聯動監管平臺,全力推進部門間信息共享,更好地把握監管風險點,支撐事中事后監管。要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失信懲戒機制,按照國務院《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的要求,大力推行企業年報公示、企業信息公示、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等管理制度,對違法失信企業,要在市場經營、投融資、進出口、出入境、注冊新公司、工程招投標、政府采購等方面予以嚴格限制,做到“一次失信、處處受限”。
隨著市場寬進嚴管、門檻降低,企業數量成倍增長,監管對象面廣量大,我市將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科技手段,探索“互聯網+”的監管模式,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市場監管能力;在大數據建設應用方面積極探索,加快建立全市統一開放的市場監管信息平臺,進一步擴大數據涵蓋范圍和數據量,深度挖掘工商信息資源,加強數據分析應用,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