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傳統漁村難見打魚人 老漁民不愿下一代接班

    2015-08-13 07:17:14
    責任編輯:亞麥
    傳統漁村難見打魚人

    隨著休漁期的到來,薛家島街道甘水灣社區的打魚人漸漸少了,之前的時候一年之中有100多天都是在海上度過,為了生計,他們都堅持了下來。由于近年來近海打魚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漁民們心里都很清楚,打魚生活不能再讓下一代繼續了。原本靠著傳統打撈的漁民們為了維持生計而轉型其他行業……

    幾乎找不到打魚人

    近日,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來到了薛家島街道的甘水灣社區,記者了解到,甘水灣社區位于膠州灣出??谖靼?,三面環山,東瀕黃海,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既有鄉野情調,又具海岸風光,東與青島市區隔海相望,最近距離僅僅2.7海里。有豐富的水產資源和旅游資源,是常年與大海拼搏的一個典型漁村,漁民們很長時間以來都是以捕魚為生。

    但是當記者來到了村里之后,卻發現村子里面很難見到打魚的人,很多漁船并沒有出海,而是在海邊??恐?,這些漁船看上去都十分破舊。據附近的村民介紹,現在這個季節已經進入了休漁期,很多船都不出海了,而現在村里打魚的漁民們也越來越少,上了年紀的村民都在轉型做一些其他的行業。記者在村子里面轉了很長時間發現確實很難見到年輕的面孔,據村民們介紹,村里打魚的年輕人更是幾乎見不到了,現在村里的年輕人都放棄了打魚這一職業,而是選擇外出打工或者讀書。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在村子里面遇到了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經濟學的學生們,他們在暑假期間,為了完成社會實踐活動,冒著酷暑,前往甘水灣社區調查漁民的生活狀況而組成了一個調研團體,據調研團的閆同學介紹,他們在這周邊的社區以及相關的村民家里已經進行了一周左右的調查,不僅走訪了很多的漁民,并且還發放了很多的調查問卷來了解漁民們目前的生活狀況,而記者也與這些學生們一起對漁民們的生活進行了探訪。

    昔日漁民遇轉行難題

    記者調查發現,調研團的同學們對于村子里面的很多漁民都進行了調研,并且發放了數十份調查問卷來對漁民們的日常生活進行了解,記者通過這數十份的調查問卷發現,受訪的漁民大多數都已經從事了至少20年的捕魚工作,但是近些年的捕魚量以及養殖產量相比于前幾年都有或多或少的減少。記者發現,由于現在打到的魚越來越少,這些上了年紀的漁民們對于目前的狀況也是十分迷茫,即使想要轉行,對于這些上了年紀的漁民來說也是十分困難。

    記者在村里走訪時,今年60歲的老薛坐在路邊休息,經詢問,他就是當地土生土長的漁民,當問及他自身的打魚經歷時,老薛似追憶往事有所感觸。他介紹說他打魚已有二十多個年頭,之前的時候每天早出晚歸,至少10小時都漂在海上,近幾年收入就2萬到3萬每年的樣子,非常辛苦。這幾年收入越來越少,而上了年紀的他除了打魚,似乎也找不到別的工作,雖然有醫保,但是隨著家里孩子要成家,開銷越來越大,目前的生活越發艱難。

    當記者問到老薛是否想過要改變這種現狀,從漁業向其他方面發展,老薛以及在坐在附近休息的村民們都紛紛搖頭道:村里都是普通漁民,世代打魚,已經習慣了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目前來說,很多漁民就算想改變也沒出路,在村民們看來,休閑漁業離普通漁民的觀念和條件還有一定的距離。

    傳統漁村難見打魚人

    漁民們不想讓下一代接班

    多年來出海打魚的經歷給老漁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海上的風浪在老薛的臉上留下了歲月的溝壑。“出海打魚十分艱難……”他用深邃的眼神凝視地面:“以前的時候,沒有現在各種先進的設備,船也非常落后,所以相當吃力 ,但是我年輕的時候,確實不怕危險,那個時候也顧不得太多,就想著多打點兒魚,多賺點錢養家糊口,以前的時候,打魚比去城里打工賺得多?,F在年紀大了 ,胳膊和腿都使不上勁了,腰也有傷,而且現在打魚成本相當高,船的維修、年檢、資格審查、船員的雇用,都要花錢,算下來,最后的收入也并不高,但是也沒有辦法,雖然漸漸干不動了,但還是不能閑著,為了這個家,能多賺點還是多賺點。”

    “我和老伴現在還有一些保障性的收入,我拿700元,老伴2360元,加上醫療補貼,生活得不錯?,F在近海很多地方都不讓捕撈了,能打到的魚越來越少,我的兒子現在也不從事漁業相關的工作了,我也不想他去干這個,畢竟我年輕的時候經歷的風浪太多,受的傷也很多,干這一行太危險了,以前收入高還可以干,但是現在收入也不太理想,所以還是讓他去打工吧。”說起自己干了多年的老本行,老薛并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來接班,只是想讓他改變一下。

    記者隨后也在這數十份的調查問卷當中,發現接受調查的漁民們都有過不同程度的受傷情況,除了身體上要遭罪之外,在海上漂泊時船內狹小的空間、長時間遠離家人時產生的孤寂、過大的勞動量產生的勞累以及對于風浪和潛在危險的恐懼,這些精神上的折磨,也讓這些漁民們在回首這些往事的時候,不想再讓自己的下一代繼續受這份罪。

    ◎休閑漁業已有示范基地

    記者從薛家島街道辦了解到,目前是休漁期,很多漁民雖然在漸漸轉型,但從生活習慣以及思想觀念上很難轉變過來,所以在轉型期期間,很多漁民的生活確實存在一些困難,有些年輕的漁民就到了當地的企業打工,而一些年老的漁民就做一些社區工作者或者從事一點力所能及的副業,對于休閑漁業,所需要的資金以及硬件規模都比較高,也需要較大的投入才可以,對于大部分漁民來說,還是難度很大。在青西新區,魯海豐海洋牧場作為省級休閑海釣示范基地 ,不僅解決了當地很多居民的就業問題,也給當地漁民的轉型和發展帶來了很多的啟示。

    據魯海豐海洋牧場的相關負責人汪主任介紹,青島魯海豐海洋牧場規模較大,是省級休閑海釣示范基地 。擁有休閑垂釣船只17艘,168米國內最大休閑垂釣網箱平臺10個,依托人工魚礁和深水網箱養殖,垂釣海域魚類資源豐富,釣點達300個。魯海豐漁村的建立充分體現膠東漁村民俗,并將磨坊、現場制作海參鮑魚工藝的作坊展示在游客面前,通過游客的互動,體驗漁村文化;休閑碼頭、休閑酒店、大型停車場等配套設施為廣大游客提供全面服務,而且海陸豐海洋牧場的設立,也為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出路。

    當被問到傳統漁業向現代休閑漁業轉變的原因時,汪主任答到:“這已然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因傳統漁業以捕撈為主,造成近海漁業資源嚴重破壞,顯然,傳統漁業已不適應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再加上政府出于保護環境的考慮,限制捕撈,鼓勵養殖和轉型,這時就需要有新的模式來替代傳統漁業,那么現代休閑漁業自然成了解決當前問題的最好選擇,目前來說最大的問題還是投資額度巨大,需要十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資成本。不過,這是一個長遠的計劃,初期的投資是為了將來更好的收獲,想要達到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也會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

    文/圖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潘立超

    信網版權稿件,歡迎轉載。轉載時請保留完整信息,否則追究侵權責任。

    分享

    Copyright © 201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