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的學生“創客”戴曉翔是個充滿創業激情、不甘于墨守成規的年輕人。他從一段窮游經歷開始,不斷嘗試將各種創意轉化為產品,并用自己獨特的新想法打動了投資人,創建了自己的公司。近日,戴曉翔在創吧孵化器路演活動中,獲得了創業導師許洪波的認可和支持,得到入園孵化的資格。他所開發的社交APP“那位”也已獲得天使投資,即將于9月上線。
戴曉翔目前正在設計的這款名為“那位”的APP產品,是設計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游戲化社交軟件,用戶可通過在地圖上貼標簽的方式,自由發布需求和資源,促進信息精準有效匹配,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互聯。它的種子期估值500萬,已經成功入駐青島大學科技園創吧孵化器。
“這款軟件包含游戲化社交、場景化消費、精準信息投放的概念。”戴曉翔解釋說,場景化消費是說比如兩個人約見面,這個過程中,兩人可能會在QQ上約定時間地點、使用地圖到目的地,然后團了美團券再來消費,這樣至少會用到三款軟件,但這些在戴曉翔設計的“那位”中可以一站式搞定,在同一個軟件上場景化消費;而精準信息投放就是根據用戶特定標簽,投放最精準的信息。
“我的‘創業’是從五年級開始的”,戴曉翔說那時候他連續5個寒假,在牌桌附近賣零食、賣燒烤、去鎮上賣對聯。但是他做的每件事情不超過兩年,因為第二年總有同齡人跟風效仿,所以戴曉翔又會重新調整方向。
到了高考的時候,從小就有些叛逆的戴曉翔還不想考試,一心想“北漂”,做北大、清華的旁聽生,于是他就從網上聯系上了當時很有名的“北大邊緣人”柳哲,柳哲就是在北大旁聽十年熬成的學者。
在高考前戴曉翔就策劃了窮游去北京,選定了繞路西南、西北的路線,兩個半月做沙發客、搭便車 、做義工,總共花費960元。一路顛簸到了北京之后,柳哲接應了戴曉翔,“這時候我發現他的生活并不像網絡上看上去的那樣,我感覺偶像的形象有點崩塌。”見了戴曉翔之后,柳哲勸他回去復讀,好好學習,并安排他住進了北大的一個宿舍。在那里 ,戴曉翔遇到了一位專升本考上北大的同學,通過一番交流之后,終于使戴曉翔改變了初衷。“他和我交流,戳中了我內心的弱點,家里沒有出過本科生,我又是長子,背負著家里的責任,應該好好高考。”
后來戴曉翔回去復讀一年,考上了青大。但走進大學校園之后,相比于上課而言,戴曉翔更喜歡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認識了一個做無人機的高年級學生,跟著他帶著無人機項目參加了全國挑戰杯比賽,項目內容包括無人機航拍、營救探測、組裝銷售等,并獲得了大獎。
嘗到了創作的樂趣之后,戴曉翔大學期間便開始努力實現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創意。一直到“那位”這個APP的創作研發,戴曉翔認為這是一個比較成熟的項目,但項目的關鍵就在于創建團隊和尋求資金支持。戴曉翔毅然休學創業,他帶著APP原型去了北京,待了兩個月。第一個月戴曉翔在中關村大街看項目,“不知道北京會不會有比我更好的想法,當時想如果有其他項目能夠足夠吸引我的話,那么說明我的項目還不夠優秀。就這樣,在北京尋找、思考、沉淀了一個月之后,我認為到我出手的時候了。”
第二個月戴曉翔開始聯絡投資人、潛在的隊友,跟別人講項目,每跟一個人交流過,他就記下一個點,回去打磨產品。“我覺得產品像一把劍,把它磨好了的時候,對發展戰略的認識就會清晰,方向走對了,就能找到同道中人。”在北京,戴曉翔找到了現在團隊的技術基石——隊友袁野。“我們是在geek-fun上認識的。他比我大兩歲,我們對于產品后期的發展方向好好研究了一下。雖然現在大家都在講創業,關注度很高,但我們大學生想投身創業,首先應該保證創業不會給家里增加經濟負擔,而且不能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北上深的氛圍雖然好,但青島更適合實干家,沉淀下來做事情。”
兩個月之后,戴曉翔組建起初創團隊并回到青島發展。在創吧孵化器路演活動中,他們團隊的創意獲得了創業導師許洪波的認可和支持,得到入園孵化的資格。同時,他們還成功拿到了飛馬旅的投資邀請函,拿到了天使投資。目前,戴曉翔的團隊規模已經發展到十多人,研發的社交APP“那位”也將于下個月面世。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