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的朋友問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某某小區的房子質量怎么樣?是哪家開發商開發的?雖然房價一直是近幾年老百姓購房時關注的焦點,但記者發現,很多人在買房時,還是會把對房屋質量的要求、開發商的口碑放在首要的位置。近年來,隨著人們知識和經驗的豐富,購房者在買房時警惕性更高了,但購房陷阱也在不斷升級,購房者與開發者信息不對等等因素,也導致買房糾紛并未減少。雖然開發者、購房者、賣房者都明白房子這件身價不菲、動輒耗盡普通百姓全部身家的商品更不應該存假、存瑕,但現實中,由于誠信缺失等原因,消費者在買房過程中仍會遇到各種灰色地帶、假象和陷阱。買房一如闖關,通關也需技巧。
知識漲了,陷阱也升級了
說起前幾年買房時遇到的諸如無證賣房、訂金游戲、層高和面積縮水等購房陷阱,如今相信多數人看來會覺得有點太小兒科了。雖然購房者漲知識了,但購房陷阱卻依舊存在。也并非都是因為部分購房者粗心大意,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購房陷阱也升級了。尤其是在樓市低迷的市場背景下,問題房更加難賣。為了刺激觀望者麻木的神經,開發商的促銷手段也更為復雜,買賣雙方拼智力的游戲也上了一個全新的臺階。比如,前幾年八九十平方米以下的套三戶型非常少,有的開發商為了滿足購房者對“多室”空間的追求,小套三房風靡一時。但從實用的角度上講,小套三房的空間舒適感的確差點。為了營造視覺上的“大空間”、促進銷售,有的開發商特意將樣板間的家具做成“縮小版”,業主買了房住進去后卻發現,局促的空間完全不是樣板間看到的那種感覺。另外,比如“1萬抵5萬”、只剩“最后兩套”、“限量特價房”等,也都是近年來刺激消費的升級版促銷游戲。
信息不對等,仍是大問題
賣房者與買房者信息的不對等,是買房糾紛不絕的一大原因。比如說開發商的免責、低責霸王條款,含糊的“精裝”標準,讓購房者在買房時都會處于被動的局面。此外,二手房交易雖然不像新房交易時要面對實力強大的開發商,但是二手房交易過程中因信息不對等而造成的問題也頗多。比如買房或租房時看到中介掛出的房源物美價低,誘騙購房者上門看房,甚至是以低價房為幌子,誘騙購房者上門看房,甚至是隱藏房子的瑕疵,來欺騙購房者。再比如有的不良中介,以假客戶搶房實為抬房價等暗箱操作手段,讓初次買房的購房者防不勝防。還有近幾年不少購房者為了降低評估價少繳稅費,卻陷入了不法經紀人的陷阱,最終利益受損。
口碑是最好的賣點
記得前幾年,某本土開發商開發的房子總是供不應求,雖然價位也并不低,但其開發的小區一旦開盤,不多久便會售罄。有時若想挑個好的樓層、戶型,還需提前托人找關系,稍微遲疑一點房子或許就留不住了。除了前幾年市場的因素,口碑估計是其最大的賣點。有位資深業內人士曾總結道,在地產行業混跡十余年,很少能有這樣視質量為企業生命的開發商,“快餐化”、急功近利、趕工期似乎成了一些房企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如同那些老字號,能傳承到今日的,必定有很好的口碑,而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結果。雖然價格是與購房者錢包直接掛鉤的,但房子在他們心中的分量,關鍵還是看房子本身的品質、口碑,是否能夠承載得了購房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
新房
第1關 樣板間很美,但得用尺量
購房遭遇: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為啥我看房選房時看樣板間那么寬敞,到了自己買了房住進去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了呢?市民劉先生的經歷可說明一二。劉先生2014年時打算給自己的父母在郊區買套房子,于是就去看了城陽一樓盤的房子,一進100平方米的樣板房,劉先生覺得這里可以說是自己想象中完美的家。臥室里一個實木大床帶著華麗的床頭,還顯得特別寬敞,書房、廚房一應俱全,讓人覺得這房子至少有130多平方米。被樣板房沖暈頭腦的劉先生事后才覺得不太對,“回家回想覺得那樣板房里的床好像特別短。”劉先生說,后來和業內的朋友一聊,才明白開發商都會用各種顯大顯氣派的裝飾方法,讓房間看起來既高大又華麗,讓消費者沖動購買。
假象調查:樣板間的假象更多地出現在別墅的樣板間里,很多號稱買180平方米送200平方米的豪宅,贈送基本都是地下室,但樣板間做成了影音室老人房很華麗,所以消費者極有可能貿然消費,等拿到毛坯房才發現不是那么回事。
置業提醒:買房時最好不要只看樣板間,最好拿著尺子到在建或者該樓盤已經交房的樓座去看看量量,這樣才能得出真實的數據,不會被樣板間的華麗迷惑。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