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本報報道了市民楊女士在6月27日晚上乘坐302路公交時,給一對母女好心讓座,手機卻被對方撿走的事件,新聞見報后,引起了許多市民的關注。事隔一周,7月4日早晨7點左右,撿到手機的女子的丈夫丁先生來到302路車隊辦公室,交回了手機。
7月5日上午,記者聯系到了楊女士,楊女士稱本來以為手機找不回了,現在能拿到手機已經非常感激。“昨天早上7點53分吧,302路車隊給我打的電話,說早上7點有個男的過去把手機還回來了,然后我就去車隊拿回了手機,里面的東西什么的都沒動,原封不動地還回來了。”此前報道中曾提及楊女士丟了手機影響到她的婚禮和工作,而現在手機已經找回,楊女士對此表示:“肯定還是受到影響,不過畢竟找回來了,婚禮應該可以按時進行。”
隨后,記者又聯系了302路車隊的王書記,王書記說:“手機是拾到手機女子的丈夫丁先生還回來的,4日早晨7點左右,一個男的過來車隊,先是進了車隊調度室,說是來還手機,然后就把他帶到了我們值班的工作人員那里,了解具體情況。他說對此事感覺很愧疚,解釋了下這幾天沒有還手機的原因,他妻子是27日晚上撿的手機,但是他們一家在6月28日去了外地旅游,到3日晚上才回到青島,聽別人說起他妻子上新聞了,因為失主一直在尋找手機,這才想起來手機的事情,由于手機關機,無法打開聯系失主,所以一大早就來到車隊,希望工作人員協助找到失主并歸還。”王書記表示,丁先生在說完這些之后,稱家中還有事,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后便離開了車隊。
對于此次手機事件,記者咨詢了青島心康心理咨詢師培訓學校的校長王輝,王輝女士分析說:“事件中的媽媽如果是撿到手機故意沒有還,可能說明她的這種行為并非是第一次,而爸爸如果是堅持還手機的人,看起來爸爸和媽媽在行為思想上是不一致的。因為事件中的孩子只有七八歲,正處于向父母學習的階段,當父母不一致時,這會導致孩子的心理上存在沖突,這對她是很不利的。如果孩子長期在父母思想行為矛盾的環境下成長,有可能就導致焦慮癥或者強迫癥,所以說父母最好要有統一的正面的價值觀,給孩子一起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才不會出現孩子互相矛盾的心理障礙。”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