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媒體:結婚率連降、離婚率攀升可堪憂慮嗎

    2019-04-03 09:24:59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芃芃

    原標題:光明網:結婚率連降、離婚率攀升可堪憂慮么

    今天(4月2日)有媒體報道說,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數據顯示,中國結婚率出現五連降: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結婚率逐年下降——2013年全國結婚率為9.9‰,2014年為9.6‰,2015年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中國結婚率只有7.2‰,創下2013年以來的新低。

    而上周曾有媒體報道說,從2010年到2017年,中國的離婚率不斷上升。其實,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的離婚率已經連續15年攀升。從近幾年的數據看,2016年有415.82萬對夫妻離婚,2017年是437.40萬對,2018年雖然比2017年有所下降為380.1萬對,但在上半年曾經達到近200萬對的峰值。

    結婚率降,離婚率升,原因何在,眾說紛紜。但是,中國年輕人自由度的增大、獨立性的增強、經濟能力的提高以及婚姻質量標準和社會寬容度的提升,是導致目前中國婚姻狀況的重要因素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上述一升一降的數據或者連升連降的數據,就不能完全從負面看待之、理解之;結婚率降和離婚率升就不能完全視為負面意義。

    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出臺后,也曾出現過離婚率攀升的情況。在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導致的婚姻,不論婚姻以及婚內生活質量如何,都難以獲得根本的解決之道——離婚?,F代婚姻自由的概念,當然涵蓋結婚的自由和離婚的自由;婚姻法所保護的婚姻自由也當然涵蓋既保護結婚的自由,也保護離婚的自由。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基本的人身自由,沒有起碼的人格獨立性,結婚也好乃至離婚也罷,都不過是一種被刻度了的機械化人生過程的重復。

    從一定意義上講,在經濟條件以及社會心理允許的情況下,結婚率下降和離婚率上升其實只是追求婚姻質量的正反兩面。婚姻是兩個人的結合,既如此,兩情相悅總是必要的前提,1+1>2總應該是婚姻的正常期望值。沒有這個前提,沒有這樣的期望值,不將就、不妥協而致的不結婚,就既是對自由的享用,也是對自己的負責。同樣道理,如果婚內生活的質量不高,夫妻矛盾難以調合,婚姻延續會帶來其他更嚴重的問題,那么離婚也同樣是享用自由和對自己負責的合法方式。

    在現階段,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模式已經成為城市家庭的主流。這種家庭結構所對應的社會后果也正在顯現:一子化家庭中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性別意識淡漠、人際交往主動性不強、自我中心、不必通過爭取而得到多方關愛等等人生經驗,都對婚姻關系造成了實質性的威脅。而這些人生經驗,還很難通過理性教育以及外在示范而得到校正,許多人不得不在婚姻關系中通過實際的“互害”經歷,或得到修正而止損,或以離異方式方能停止相互傷害。當然,這其中已生育孩子家庭的代價,或許還要將傷痕永久地留在孩子的身心之中。

    在當代中國,起碼在城市,不婚不育已不再是大逆不道、家門不幸的標志。對此,即使是那些傳統婚姻家庭意識強烈的老一輩人,也無奈在不斷擴大的社會寬容度和人的自由度面前敗下陣去。當然,在人類性滿足的合法方式與道德標準仍未與婚姻徹底分離之時,婚姻適齡人口的婚姻狀況仍然是社會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社會的安定和諧與婚姻安定、家庭和諧呈正比例關聯就不會“失聯”,結婚率和離婚率的數據就仍是觀察婚姻適齡人口、家庭以及社會狀況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同時,只要人口生產仍以家庭為單位,這個數據也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來源:光明網 編輯:芃芃]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9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采編許可證:3712018002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