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融合教育初見成效 50%的孩子還沒法融合

    2015-08-31 13:43:11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光影

    康復機構患兒培訓升學困難

    在安徽蚌埠兒童康復中心,患有腦癱、智障、自閉癥的孩子都在這里接受康復訓練和治療,其中有30多位是自閉癥患兒,他們最大的八歲,最小的一歲多,這些特殊孩子,到了入托、入學的年齡,家長卻發愁,希望讓患兒到正常的幼兒園和學校多接觸同齡孩子,但是目前很多幼兒園、學校對于特殊孩子的教育都比較薄弱,也不敢接收這樣的特殊孩子入園、入學。自閉癥患兒瀚文媽媽說:“現在就考慮這一塊呢!現在的學校一般都不收,所以小孩上學怎么辦,我們也在愁呢!也想上好一點,因為他現在簡單的也會講,需要什么也會講,像這樣的孩子,主要還是要跟正常的孩子融合在一塊,越不融合越不行,不好上,難。”

    安徽蚌埠兒童康復中心主任張智香告訴記者,康復中心自閉癥患兒中目前只有5名癥狀稍輕的孩子入托、入學了,大部分孩子上學都比較困難。張智香說:“有個別的入園、入學的,但是這部分孩子能入校的很少,一個就是家長很希望孩子走向正常的幼兒園,但是就是說這種機構也比較少吧,有很多家長非常苦惱,經常問我們,你看幼兒園不要,學校不收,都這么大了,天天在家里怎么辦啊,你看我們有一個家長真的是跑斷腿,他說找了好多大幼兒園我不敢想,小幼兒園我都去過,沒有一個幼兒園收我們。”

    張智香主任認為,像自閉癥等特殊孩子,讓他們融入到正常孩子中去,對于他們的治療、康復訓練都有好處,關鍵是目前幼兒園、學校沒有特殊教育班,也沒有專門懂特殊教育的老師。張智香主任說:“我們正常幼兒園老師她確實沒有特教這一塊,沒有這方面經驗,束手無策。我們需要一部分懂特殊教育的老師來接收,如果老師沒有特殊教育的經驗,你還是搞不了這個孩子,不是幼兒園要不要的問題,進去他也沒有進步也學不到東西,所以目前自閉癥的孩子入學入托都非常尷尬,經常被退回來,家長都急得要命,也是一個難題吧!”

    張智香主任感慨,給患兒做治療的過程中,也深深了解患兒父母、家庭所面臨的困惑和苦惱,這些特殊孩子需要特殊的教育和看護,希望社會能多關注這樣孩子們。張智香主任表示,目 前腦癱、自閉癥的病人這么多,他們希望這樣的孩子能走出我們的醫院,走出康復機構,融入到正常的孩子人群里面去。但是需要幼師、家長包括學校老師多方面的配合,需要社會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社區伸出一把手來幫助這樣的家庭和孩子。

    在河北,秦皇島市殘聯下屬的殘疾人康復中心在對自閉癥孩子們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后,會對康復程度較好的孩子進行包括語文知識、數學邏輯性思維、社會交往等方面的融合教育,同時也鼓勵家長將這些孩子送到正常的幼兒園接受普通教育。在經過融合教育后,已經有自閉癥孩子能和同齡孩子一樣正常交往、正常升入小學。秦皇島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老師李楠說:“2010年左右吧,開始大量接這樣孩子,如果程度好一點的,咱們建議或者去普通幼兒園上半天,過來半天再強化或者一個小時。那時候收的孩子在兩三歲左右,現在也就是五六歲左右,有的是能半天上正常幼兒園半天做強化訓練,程度好一點的有全天上幼兒園,還有一兩個到了年齡上正常小學的。”

    秦皇島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對自閉癥孩子進行學前融合教育已進行了五年,期間遇到了不少困難,場地面積小、自閉癥兒童生源和從事特教職業隊伍不穩定都是工作發展的瓶頸問題。李楠老師說:“一個是場地的情況,目前是租的,場地比較小,讓自閉癥的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幼兒園這個現在目前做不到。還有一個就是師資力量方面,工作強度承受心理壓力比較大,這樣的孩子教起來也比較難,前前后后也招了,好多老師就是干了一段承受不了就走了。”

    李楠表示,雖然與正常幼兒園的融合還需要一定時間,但他們也在通過其他方式促進自閉癥孩子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李楠老師說:“我們現在做不到和正常孩子一起融合,但我們可以和其他障礙類型的孩子融合,在他們之間做一個互相帶動的作用,盡力多組織社會的融入活動,比如六一邀請其他幼兒園的孩子和我們一起聯歡,帶孩子出去參觀,進行社會融入活動。”

    國外融合教育方法相對成熟

    美國的特殊兒童教育問題歸一部叫《全體殘障兒童教育法》管。這部法律1975年頒布,實施之后,特殊兒童有權進入普通公立學校學習便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入學前,先對孩子進行評估,以決定學生在哪里學習,制定IEP,也就是個別化的教育方案。曾在美國留學的李玚表示,針對有特殊障礙的兒童,美國設有四類特殊教育機構。第一是特殊學校的幼兒班,第二類是特殊幼兒園,第三類是小學和研究機構附設的研究機構和特殊幼兒班,第四類是混合班。美國特殊兒童學前教育按照年齡分階段進行。對于0-3歲的特殊幼兒一般由家長去相關的學校和幼兒園咨詢,也可派巡回教師去家庭服務。學校為殘疾幼兒家長提供相應的服務。對于3-5歲,或者6歲的幼兒,大多去特殊幼兒班活動,家長可以同去,以便回去以后可以輔導幼兒。

    針對特殊兒童的課程安排也很有講究。有著不同障礙的兒童將安排不同的課程。李玚說,早期教育的內容按幼兒的殘疾程度、種類和需要進行個別安排,一般是針對弱點進行。不過,各類特殊幼兒都必須重視認真發展。通過早期干預能夠使他們更好的認識周圍的事物和形成概念,發展語言能力。年齡大一些的幼兒除了上述內容之外,還要根據情況學習閱讀技術,并培養日常生活技能、社會技能,主要活動方式是游戲。殘疾兒童的特殊教育機構內一般有一個設備齊全的大活動室,并分割成幾個部分。小組活動時由3-5名,或1-2名兒童進行。李玚表示,除了課堂的學習之外,學校還會給特殊兒童一個固定的跟普通學生進行社交的時間,讓孩子在交往中收獲友誼。

    澳大利亞推行全納性的教育,無論孩子個體有什么特殊狀況,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教育機構都要接收。不僅如此,澳大利亞華人胡方表示,澳大利亞的特殊兒童大多數都和普通兒童一起上課。胡方說,在日本,因為有讀寫或處理人際關系等障礙,有一部分學生在平常的班級學習的同時,還需要在專門教室上課,成為“通級指導”的對象。所謂“通級指導”,是指有身心障礙的孩子們在自己所在的班級注冊,平常在一般班級中和其他學生一樣接受各學科的教學,只在對他們進行適應其障礙的專門指導時,才讓他們到特教班級等特別的場所接受指導。日本目前正在逐漸完善這一教學體制,將增加更多的老師和接收學校。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