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區鄰居節已形成65平方公里“鄰居圈”鄰里互助活動4500余場幫扶2000余人次
晚報訊 昨日上午,由光明日報、市委宣傳部和市北區委區政府共同舉辦的“守望相助和諧鄰里”研討會在市北區舉行。研討會邀請了中央文明辦、中國志愿者服務聯合會、光明日報社、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青島社科院等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守望相助和諧鄰里”主題展開了研討。
市北區鄰居節走過了11個年頭,已經成為市北區居民喜歡的約定節日。 11年的實踐證明,舉辦鄰居節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有益探索,在消除鄰里隔閡,和諧鄰里關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及“鄰居節”倡議人孫睿涵圍繞“鄰居節”在社區治理中的價值、社會意義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專家們紛紛表示,鄰居節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可以向全市推廣傳播。同時鄰居節還可以在發展單位、組織間的鄰里關系、培養陌生人之間的鄰里自覺以及創新以鄰里關系為基礎的社區治理體系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惠新安出席研討會并致辭。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于波)
“鄰居圈”覆蓋106萬人口
11年前,住在海倫路的小姑娘孫睿涵在過年串門時發現鄰里關系的冷漠,在姥姥張毓鈞的建議下想到為鄰居們辦一場節日,很快這個金點子被街道采納,在2004年成功舉辦了第一屆鄰居節。如今,這一發端于市北的“鄰居節”,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1年,打破了鋼筋水泥的間隔,縮短鄰里間的距離,重塑新時代鄰里關系。截至目前,這個節日已覆蓋65.4平方公里,106.9萬人口,開展鄰里互助活動4500余場次,參與居民逾80萬人次、企事業單位逾200余家。
每年辦500多場特色活動
“鄰里親情茶話會”、“鄰里結伴一日游”、“睦鄰趣味運動會”、“居民家庭廚藝賽”……11年來,市北區鄰居節從初始的幾個街道、社區、10余項特色活動,擴大到現在的全區19個街道130多個社區、每年500余場特色活動;從簡單的文藝演出節目,拓展到挖掘和展演傳統民俗文化、民間技藝;從平民大眾化的自娛自樂,拓展到鄰里守望互助和各類志愿服務;從過去的社區廣場場所,開始向互聯網線上線下互動模式拓展;從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拓展到機關部門下基層、送服務、解難題的聯系群眾、幫扶救助便民利民服務活動。
涌現出100多位草根典型
市北區還組織開展了好鄰居、好媳婦、好家庭、文明小使者等評選活動,目前涌現出了100多位草根典型。在2015年市北區鄰居節,開展了十佳“好鄰居”、十佳“好媳婦”、十佳“文明小使者”、十佳“最美家庭”的評選。這當中有居民們投票選出的好鄰居張守代,十多年如一日為鄰居們服務,有為居民們提供便利的大鄰居公安消防醫院,還有無怨無悔照顧婆婆多年的好媳婦劉香珍和勤儉持家的曹怡。在11年間,以“鄰居節”為契機,挖掘培樹 “好鄰居”70人,“好媳婦”40人,“文明小使者”40人,“最美家庭”40個。
幫扶困難戶2000多人次
市北區每年七成財政收入都用于民生建設,這也體現在了鄰居節的活動中。在節日舉辦的一個月中,機關部門作為居民們的大鄰居,走進市北區的100萬居民中,先后為社區居民舉辦就業、創業知識培訓講座15場次,送崗位300余個,達成就業意向200余人次,引導無業、失業居民參加技術培訓,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高其就業、創業能力。
與此同時,市北區的廣大黨員干部、企事業單位與社區困難黨員、困難家庭、鰥寡孤獨、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結對子,開展敦親睦鄰愛心幫扶,共新建 “愛心幫扶卡”200余份,開展走訪困難居民2000余人次,讓居民切實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和友愛,得到一份濃濃的親情。
青島社科院研究員 劉同昌:
把鄰居節打造成特色人文社會品牌
在專家討論環節中,青島社科院研究員劉同昌建議,鄰居節應該堅守下去,形成一個全市性的地方百姓節日。同時,劉同昌還提議,鄰居節要克服千篇一律,應當注入附有青島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充分體現青島的歐陸風情文化、鄰里文化、大院文化、工商文化、互聯網文化、民俗文化等,合理開發新的城市功能,將其打造成青島的特色人文社會品牌。
天津南開大學教授 唐忠新:
新型鄰里關系互信互助不互擾
天津南開大學教授唐忠新解釋新型鄰里關系時表示,由于居民大規模搬家、個人生活空間要有一定私密性等,瓦解了互信互助又互相干擾的傳統鄰里關系,取而代之的是新型鄰里關系——互信互助不互擾,不要讓鄰里關系成為負擔。唐忠新說,新型鄰里關系的參與者不局限于居民,還要發展社區的單位,同時在熟人之間發展鄰里互助,陌生人之間呼吁鄰里自覺。唐忠新解釋,當今城市中有很多陌生人,這一比例還在進一步增加,想認識每一位陌生人很難,這時鄰里自覺就很關鍵,即無論彼此是否認識,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你要想到樓上樓下是鄰居,能幫個忙就幫。唐忠新還提煉出了鄰里關系口號:盡管不熟悉,但我沒有忘記你;盡管不熟悉,但我愿意幫助你;如果你愿意,我想認識你。唐忠新還提出了鄰里關系不要局限于一個節日,而是把鄰居節變成老百姓生活中的每一天。和“互聯網+”的提法一樣,唐忠新提出了 “睦鄰文化+”的新理念。
上海 鄰居節建立了睦鄰點,定期舉辦活動比如切磋廚藝。
天津 每年鄰居節定一個主題,讓這點熱氣溫暖更多的鄰居,還推出“1+N幫1”的模式,一位好鄰居加上多個志愿者一起幫助一個困難戶。
重慶 鄰居節建立 “空巢老人認領制”,由樓組長負責協調,讓鄰居和志愿者同空巢老人結對子,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網絡。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