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70后的春節:用卡花模具做“圣蟲”放米缸

    2016-02-02 07:53:14
    作者:王鑫鑫 孫雅琴 任波 劉金震 吳學惠
    責任編輯:光影
    70后拜年要磕頭 年年蒸“圣蟲”放米缸
    70后拜年要磕頭 年年蒸“圣蟲”放米缸
    70后拜年要磕頭 年年蒸“圣蟲”放米缸

    中國人自古重禮節。人們把對“家”“人”的愛傾注于許多禮節、儀式的表達上。馬上春節就要到了,近日記者采訪到幾位70后的青島市民,讓他們來講講各家過年不同的風俗習慣。貼春聯、掛燈籠 、祭祖先、走親戚……雖然每家每戶有不一樣的年俗 ,但卻是一樣忙年。

    張恒昊:年年蒸“圣蟲”放進米缸

    張恒昊是青島公交集團駕駛員培訓有限公司的一名教練,目前負責科目三的教學。老家在德州的他,五歲時隨父母來到青島定居。

    1977年出生的他說,家人搬到青島住在西鎮附近 。到了年跟前的時候,父母忙活收拾衛生、買年貨,為迎接新年做準備。他和小伙伴們也閑不住 ,三五成群地放鞭炮。不過,幫著父母忙活是躲不過的,排隊買煤炭之類的活都是他負責。

    他說相比小時候,現在的年味已經淡了些,他回憶說,跨入年關之后,母親忙著蒸饅頭、蒸棗山、炸麻花、包水餃??ɑ>呤菑募猩腺徺I的,蒸出來的饅頭造型各異,但如今,自己做這些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選擇超市或者大集上購買。“那時候還會特意蒸一種面食叫圣蟲,圣蟲嘴里銜著東西,蒸出來后放入面缸、米缸,是對年年有余的一種祈愿。”張恒昊說道。

    說起春節期間的講究就更多了,張恒昊告訴記者,每天的安排都是根據習俗來,比如農歷初一拜大年、農歷初三回娘家。那時候的鄰里之間走動頻繁,拜年還需到老師、同學家轉一圈,一天算下來得爬百層的樓。

    張恒昊感慨,現在的年味有些淡了,更多的是在忙活工作,兒時的年味基本沒了。

    王雷:新年拜年要磕頭

    70后的王雷是即墨王村人,在他心里,過年嘛,除了備各種年貨、走親訪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磕頭拜年。

    今年39歲的王雷是個生意人 。“過年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買年貨嘛。三天兩頭趕集去買年貨,新年還必須要穿新衣服啊,每年從農歷臘月廿三起到大年三十的這段時間通常叫做迎春日。在即墨,農歷臘月廿三辭灶以后,我們就開始‘趕年集’,置辦年貨。

    農歷臘月廿六為‘除塵日’,各家各戶清理室內、院外的塵土與雜草,歸攏節日期間做飯用的燒草,清洗碗碟,使門里門外、上上下下煥然一新。而且,從農歷臘月廿六開始,我們家也要蒸大餑餑、棗餑餑、巧餅、豆包、糖包、年糕,各種吃的都上來了……”

    趕年集除了買吃的,買年畫、買對聯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前我們家買得最多的是紅紙黑字的對聯,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像等。

    “走親戚”是一項重要活動,出門順序也很講究。在即墨,農歷的正月去親戚家串門叫“出正月門”。走親的順序也很有講究,一般都是農歷初二開始。未結婚的外甥代表父母到外祖父家拜年,出嫁的女兒在農歷初二未“送年”前是不能回娘家的。即墨人都是農歷初三到岳父母家拜年,叫做“走丈人家”。農歷初五不能去,說是“拜四不拜五”。過年說話有很多禁忌。“在即墨,一入農歷的臘月門,就不能說不吉利的話,而且在春節期間,說話辦事要輕柔和藹,不能大聲吆喝,不能打罵孩子,說話時也應盡量避開死、窮、病、輸等不吉利言語的諧音。”

    在王雷印象里,“每年大年初一家長帶著孩子去親戚朋友家,孩子們是一定要磕頭的。”[編輯:光影]

    信網版權稿件,歡迎轉載。轉載時請保留完整信息,否則追究侵權責任。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