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老齡辦公布2015年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典型人物推選結果,有9位老人和1個集體被推選為2015年全國“老有所為”楷模,有85位老人和6個集體被推選為2015年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典型人物。青島市老齡辦推薦的青島市七彩華齡志愿服務團副團長宋樂玉、青大附院終身醫學專家張默道入選2015年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典型人物。
全國“老有所為”楷模和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典型人物是“老有所為”的突出代表,他們在建設和諧社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正能量、扶貧濟困、提供志愿服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展現出了中國老年人的時代風采和精神風范。全國老齡辦號召廣大老年人以全國 “老有所為”楷模和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典型人物為榜樣,積極參與社會,以多種形式實現“老有所為”,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人物:宋樂玉
志愿服務中實現新的人生價值
2006年,已退休的宋樂玉(右圖)從友人那里得知,正在舉行的青島國際帆船賽需要社會志愿者,她當即決定報名參加,并加入了七彩風華齡志愿團帆船賽志愿服務隊,在迎賓館為外國官員和運動員服務。國外生活幾年的經歷,讓她能說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而當時的青島,這類小語種人才比較缺乏,那些來自南美洲國家的游客與她交流后,無不向她豎起大拇指。這次國際帆船比賽結束,她被評為青島市優秀志愿者。而這僅僅只是開始,宋樂玉在志愿服務中發現了新的人生價值,自此從事各種各樣的志愿服務就成了她的日常生活。
2013年春天,市南區文明引導服務隊成立,團員達300余人,市南區文明辦邀請宋樂玉擔任服務隊總隊長。宋樂玉擔任七彩風華齡志愿服務團以來積累了寶貴經驗,她把志愿團文明勸導服務隊70余名老同志充實到了市南區文明引導服務隊,讓這些老同志擔任每個服務站點的負責人,她認真負責,科學管理,既有剛性的制度,又有柔性的管理。幾年來,有100多名新隊員在這所引導員的“黃埔軍校”里結業。近10年來,宋樂玉從事志愿服務達3.4萬小時,她帶來的除了一流的工作業績,更是一首動人的銀齡志愿者之歌。
■人物:張默道
85歲高齡將患者放在第一位
張默道(右圖)1930年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父親張紀成是留美歸來的醫學博士,是我國醫學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姐妹6人中有4個是外科醫生,一個是內科醫生。父親是抗日戰爭時掩護八路軍作戰的抗日英雄,父親救死扶傷、堅韌不拔的精神深深感染著張默道,她在4歲時就立志做一名醫生。
張默道14次被派下鄉,割麥子、砸石頭、修溝渠,苦、臟、累的活她都干過,忍饑挨餓,酷暑嚴寒,她用強大的內心面對并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張默道親身經歷了鄉下醫療缺醫少藥的困境,沒有醫療器械,她卻一次次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下鄉期間,一位老人突然暈倒,頭磕在了磨盤上,面對流血的傷口,她用繡花針給摔傷的老人縫合裂傷的頭皮;有一名農民尾椎骨長了一個像大尾巴的腫瘤,因為害羞拒絕到醫院做手術,為挽救他的性命,張默道在他家的土炕上為他做了局部腫瘤切除術;土槍走火在一名農民的肚子上留下了60多個彈孔,沒有無影燈,她就在汽燈下為他手術,縫合腸子上的彈孔200余針……正是這些經歷,讓她更加熱愛自己的職業,成了一個接地氣的“草根醫生”。
醫治了無數的病人,張默道自己的身體也經歷過兩次癌癥的打擊,面對癌癥的威脅,卻把給患者做手術擺在搶救自己生命的前面。張默道在一線默默工作了60余年,85歲高齡仍堅持每天坐診,為患者解除痛苦。她是青大附院最年長的大夫,每天上班過馬路需要家人的護送,但每個周二到周六的早晨7點整,張默道會準時出現在自己的崗位上。張默道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這一輩子最快樂的事就是把患者的病治好,為患者重新找回健康。”只要自己身體狀況允許,她會一直坐診下去。
(記者 于順 王建亮 通訊員王德順 攝影報道)
[編輯:夜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