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大學生推廣網貸月入過萬 有人為躲欠款退學

    2016-04-01 08:25:14
    責任編輯:亞麥
    942×768

    3月24日,繼河南某高校大學生因在網絡平臺貸款幾十萬,負債自殺后,媒體又曝出湖北大學知行學院大二學生回老家躲債的新聞。高昂的利息、各自為營的身份審核,校園網貸在滿足大學生消費需求的同時,其粗放式發展及暴露的監管問題正在引發各方關注。

    0抵押0擔保、秒到賬、只需學生證、額度高達10萬……在搜索引擎上輸入“大學生貸款”關鍵詞,十幾家網貸公司針對大學生提供各異的借貸信息,格外抓人眼球。在各大網貸平臺打響春季營銷戰的時候,島城校園里是否有網絡借貸的情況?大學生的消費意識如何?記者走訪青島多家高校,摸底校園網貸。

    校園里遍布網貸廣告

    3月23日,陳勛躺在宿舍床上,看到河南大學生不堪網貸負債,跳樓身亡的新聞,仍然心驚不已。他與新聞里的主人公一樣,都是校園“網貸一族”。

    2015年春天,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讀大二的陳勛,為了給女朋友買單反相機,向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趣分期借款1 999元——“手頭的錢周轉不開,又不好意思向同學和家里開口。”按照網站系統顯示的金額,陳勛分24期還款,月供101元,利息400多塊。

    陳勛把網貸視作一種秘密式的經歷,“不希望別人知道”,但據他估計,擁有這個秘密的人并不少。陳勛注意到,從去年春天至今,打著各種優惠信息的大學生網貸平臺開始大量進入大學校園。在假期前、開學后,學生需要用錢的時候,也是網貸公司的密集推廣期。記者走訪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等近十所高校,多位同學向記者表示,網貸公司的傳單從食堂發到宿舍,有的甚至到晚自習的教室逐人推廣。“校園ATM取款機、樓道拐角處、臺階上、衛生間墻面、洗手池,無孔不入。”

    據易觀智庫統計,目前國內百余家校園網貸平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主打學生分期購物的平臺,如分期樂、趣分期等;第二類是專注P2P的借貸平臺,諸如名校貸、我來貸;第三類是綜合電商平臺開辟的校園信用業務,如京東白條、天貓校園分期等。相對于綜合電商平臺的品牌背書優勢,前兩類網貸平臺針對大學生提出了高額度、易審核等更具針對性的競爭策略以搶奪市場。

    王軍也曾接觸過不少校園網貸平臺,他的公司有一支覆蓋青島20多所高校的地面推廣團隊,從2013年開始,便有校園分期平臺找上門談合作。“2015年中旬是最火的時候,每個學校都有十幾家網貸公司。”王軍說,“最高的傭金是注冊一個學生給60~100元,主打都是5~10分鐘極速放款。”

    記者聯系了多家大學生網貸平臺的校園代理和區域負責人,試圖廓清島城大學生分期消費的用戶規模,但均遭到婉拒。一家知名平臺的青島營銷中心回復稱,“月底要沖業績,不方便接受采訪。”

    不過,一位曾擔任過某分期平臺黃島地區經理的人員向記者透露,2014年推廣半年后,他每個月的訂單提成在4000元左右。按照公司兩個點的提成規定推算,僅他覆蓋的用戶,月交易額已達20萬元。

    更大范圍的數據也顯示了網貸平臺的“戰果”。在名校貸的官網,不間斷滾動顯示著貸款用戶的學校,金額從100元到18000元不等,數據還顯示,申請過貸款的學生人數已達80多萬。而分期樂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分期樂已經覆蓋全國4000多所高校,500萬學生用戶每月創造20億的銷售額。

    “按照2015年2600多萬名在校生的基礎、每人每年分期消費5000元估算,大學生消費市場規??蛇_千億元。”易觀智庫今年1月發布的《2016中國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專題研究報告》認為,校園的掘金空間巨大。“等著吃校園借貸這個‘大蛋糕’的互聯網公司太多了。”王軍說。

    推廣靠關系月入過萬

    事實上,校園金融市場并不是第一次變身“香餑餑”。

    早在2004年,多家銀行開始發行大學生信用卡,大學金融市場曾一度火爆。但由于后期壞賬增多,銀監會于2009年提高了辦理門檻——“給已滿18歲的學生發卡,要經由父母等第二還款來源方的書面同意”,大學生信用卡被逐步叫停。“我們辦不了信用卡,所以才找網絡分期平臺。”陳勛告訴記者,校園網貸平臺的到來確實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

    0抵押0擔保、秒到賬、只需學生證、額度高達10萬……在看似便利的背后,粗放的競爭也使校園網貸隱患重重。

    “2013年剛開始推廣借貸產品時,最主要的方法是靠人脈找關系。”一位曾參與閃銀平臺推廣的在校學生告訴記者,業內最通行的方法是贊助學生會活動,或者給學生干部報酬,讓他們幫忙推薦。“當時我把一個社團聯合會主席發展為下線,給他分成,最多的一個月推廣1000多個,賺了一萬塊錢。”

    青島科技大學一位社團負責人也透露,2015年新生入學時,某借貸平臺曾提出贊助物資的合作意向,條件是社團所有注冊學生的資料必須導入借貸平臺。“其實就是變相收買學生信息。”該負責人最后拒絕了合作。

    王軍介紹,校園網貸平臺推廣初期,注冊門檻極低,“只要在網上填身份證號和電話就可以。”有的網貸平臺為了拿到融資,追求裝機量,通過給學生干部報酬,以換取學生信息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王軍看來,地推員刷單和平臺審核的不嚴密極大增加了網貸的風險。在不堪負債自殺的河南大學生一案中,自殺學生正是利用班長身份,冒用或借用了28名同學身份信息進行網貸,欠下60多萬元巨款。記者在網絡上搜索“校園網貸”和“被注冊”等字樣發現,包括山東在內的多個省份,都曾曝出過學生“被冒名注冊”問題。

    “去年年底輔導員曾群發了一條提醒大家不要注冊某借貸平臺的短信。”青島大學學生李昌告訴記者,該借貸平臺曾提出贊助學生會活動,“注冊一個學生10塊錢”,但由于涉及掃臉等多項私人信息認證,團委老師擔心信息泄露帶來風險,最后拒絕了。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花樣繁多的校園網貸平臺,青島各高校目前并未有硬性規定。多位同學告訴記者,老師多是私下提醒同學“不要貪圖小禮物,吃大虧”,校園網貸平臺的推廣活動依舊經??梢姟?/p>

    有學生為躲欠款退學

    在網貸學生陳勛看來,不少通過網絡貸款或分期消費的學生并不太清楚具體的費率,“這是挺危險的情況”。

    “以我分24期還款,月供101元,利息400多為例,年利率大約是10% ,已經是挺高的利息了,”陳勛介紹,在他身邊還有600塊錢借3個月,利息要40多塊錢的情況,“借的錢少,很多人感覺不出來,大致算算年利率已經高達20% 多。”

    這與“網貸之家”的調查數據相接近,“網貸平臺的多數產品年化借款利率在20% 以上,有些分期購物平臺的實際年化利率達35%以上。”

    網貸學生對費率的模糊認識,除了自身理財意識薄弱,很大程度上還源于平臺規定不明。記者通過不同學生的賬戶登錄多家平臺發現,大多數平臺只是針對具體產品計算出每期還款金額,并不明確公布手續費等具體標準。“具體的收費情況,以系統評測為準。”記者撥打多家平臺客服,得到的回復大同小異。據融360對全國30家分期網站平臺的調查顯示,63% 的被調查平臺費率不明確,這極易使學生陷入“溫水煮青蛙”的境地。

    記者就此前媒體報道中提及的巨額違約金,向一家平臺的校園代理咨詢,該代理表示,“違約金的問題我也不是很清楚,你先下單,應該就能具體了解。”事實上,不同平臺對違約金的收取差異巨大。按照趣分期規定,違約金是收取所有未償還價款總金額的1%/天;“名校貸”則收取逾期未還金額的0.5%/天,還有少數小貸公司會收取貸款金額7% 至8% 作為違約金。對于久拖不還的情況,各家借貸平臺還規定了更高的違約金算法。

    “在市場新形成的時期,往往會出現行業自律的問題,”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旭向記者解釋,“在正規監管機構介入之前,企業處于自身利益考慮,會隱瞞一些收費標準。”此前,曾有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稱,“一些公司剛開始不催款,等逾期一兩個月后才開始逼債,主要就是為了收取高額違約金。”

    現實中也不乏案例。位于西海岸新區的一家院校教師向記者透露,年前曾有兩家網絡借貸公司到學校討債,“來學校找了兩次,但是學生已經退學了,不知道后續怎么解決的。”

    亟待監管的“隱形炸彈”

    3月26日,王軍從手機上看到了河南跳樓大學生經歷的始末,“覺得一直以來擔心的炸彈爆炸了”。

    從去年至今,王軍的公司一直與校園分期平臺保持接觸,但卻始終保持謹慎的態度。“現在校園貸和社會上的P2P金融面臨的弊端類似:從每一個平臺,都可以用同一套手續,做出不同額度的貸款。平臺之間各自為營,也不牽扯人民銀行的征信,相互之間沒有聯系和整體的風險防控。”王軍覺得,各家平臺“跑馬圈地”的急迫心態甚至還在用誘導消費的方式助長這種風險漏洞。“非常瘋狂的一個點子,是讓大學生分期買車。”這是去年下半年,王軍接觸的一家平臺推出的分期產品,“它提出一個概念,宿舍里6個人,每人每天4塊錢,3~4年就可以擁有一輛價值兩三萬的汽車。”雖然這個產品待了一兩個月后,自動下線,但王軍還是膽戰心驚,“沒有監管,這些飛速發展的平臺就像一種隱形炸彈。河南這個事,就是發展的必然情況。”

    在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旭看來,校園網貸公司良莠不齊、亂象叢生的現狀,源于監管的缺失。“很多貸款公司,不屬于金融機構,也不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直接就是按照一般公司注冊經營,打政策擦邊球。”張旭認為,按照“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如果出了問題,金融辦、人行、銀監都不是監管主體,后續問題就比較大。

    記者注意到,去年12月,中國銀監會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目前該辦法還未正式實施。按照辦法規定,國務院銀行監督管理機構開展監管工作,由地方金融辦負責風險防范與處置。“只有監管主體明確了,準入門檻、行業收費標準、透明度才會隨之改善。”張旭表示。

    河南大學貸款賭球的問題,也把是否應該監管大學生網貸用途推向了臺前。“平臺會讓學生選擇款項是用于培訓課程、旅行,或是購物,但不會嚴格監管你到底去干什么。”前述曾負責某平臺黃島地區推廣的人士告訴記者,確實存在套現的可能,“比如我現在就幫朋友分期樂一臺電腦,他每個月打錢給我。平臺禁止代購,但無法監管。”

    相比監管,長期從事教學一線的張旭認為,目前大學生信用和風險教育應該提上日程。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進行了一項覆蓋全國252所高校近5萬名大學生的調查,最終發布的《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顯示,逾八成大學生沒聽說過或不了解個人征信報告,逾四成大學生在貸款時有過逾期貸款,還有一成則借款償還貸款。“只有每個人都珍視自己信用的時候,面對別人推銷的產品,才會有理性的消費選擇。”在大學教育中,風險教育仍顯蒼白,張旭覺得,大學生信用體系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圖 本報記者 李興麗(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勛、王軍為化名)

    [編輯:亞麥]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