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海綿城區、海綿道路、海綿廣場、海綿綠地公園等一系列新字眼將成為島城未來十幾年建設的目標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實現75%的雨水就地消納利用目標 。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有效解決雨污水混流,消除城市洪澇災害等問題。
據介紹,島城將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引領城市發展,充分發揮山、河、林、濕地等自然原始地形地貌對雨水的自然積蓄 、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注重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突出生態效益。將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目標,加強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無縫銜接,提升城市吸水、蓄水、凈水、釋水功能。
按照計劃,2016年5月底前完成市區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2016年10月底前完成即墨、膠州、平度、萊西四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
按照要求,首先要統籌推進新老城區海綿城市建設。對于新開發區域,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建筑、道路、公園、綠地、廣場、河道等公益性項目要率先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要求。老城區要結合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老舊小區整治等,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推進海綿型建筑、小區和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推廣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因地制宜采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與小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小區露天步行道、園路等應采取透水鋪裝,綠地要采用雨水花園等形式,建設蓄存雨水的景觀水體設施或其他相應設施。
推進海綿型道路和廣場建設。轉變建設理念,統籌規劃設計符合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道路高程、橫斷面、綠化帶、排水系統,使用透水型材料和鋪裝工藝,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減輕對市政排水系統的壓力。
加強海綿型城市綠地與公園建設。新建公園綠地、城市廣場應因地制宜采取透水型鋪裝、小微濕地、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植草溝、水塘等分散式消納和集中式調蓄相結合的低影響開發設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
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達標建設,消除黑臭水體。加快改造消除城市易澇點。針對入海河道特點,科學論證建設擋潮設施,改善水土環境,提高水系調蓄容量。加強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規劃建設,開展全域河道治理,加快完成墨水河、白沙河、李村河、樓山河、海泊河、鐮灣河、云溪河、現河、嵯陽河等重點流域河道截污和生態修復 ,充分發揮河道生態系統對雨水的積蓄 、過濾、凈化功能,改善河道生態環境,確保到2017年年底基本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郭振亮
[編輯:帛幼]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