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8月23日訊 在市北區海倫路上的一處小公園凳子上,大家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一位普通老人與晨練休閑的鄰居們熱情聊天,回憶起革命往事,暢想著幸福生活。他就是榮立二等戰功的90歲抗戰老兵周世棠。
從周世棠老人聊天中得知,他1927年7月出生于黃縣(現煙臺龍口市)海岱鎮溝頭于家村,年輕時曾到東北學習裁縫,17歲學成歸來時,家鄉正遭受日本鬼子蹂躪。“要不是日本人發起侵華戰爭,我可能就成為一個小裁縫,平平淡淡地在老家過一輩子”,周世棠老人說。“當時日本小鬼子對中國人橫行欺壓,老百姓在街上碰到日本兵,如果沒及時禮讓或鞠躬,很有可能就會遭到日本兵的拳打腳踢”。由于當時年輕氣盛,報國心切,本來想當裁縫的周世棠毅然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暗地里聯絡了村里的五名小青年,就此走上了尋找八路軍的抗日救國道路。
在位于拜泉路上臨街的一處樓房,隨著海倫路社區百姓宣講分團團長、特色黨支部書記王貽善的指引,來到了三樓周世棠老人現已居住12年的三兒家里。1945年4月5日,這是個令周世棠老人永遠銘記在心的日子。“我就是這天參軍的,先是在黃縣公安局政衛隊當兵,后又被編入渤海獨立團三營,跟隨隊伍南征北戰”,周世棠聊天時說。
看到客人的到訪,老人的三兒媳劉淑華大姐這時拿出來一個二等功獎狀。據周世棠老人介紹,獎狀上的周世堅就是他,參加革命后當時的戰爭環境需要就改名周志堅,不給家里添麻煩的同時還激勵自己永遠堅強。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周世棠老人一直沖鋒在前,屢立戰功,這個獎狀就是1947年11月攻打招遠城等戰斗中榮立的二等戰功。我們看到,獎狀上清楚的印有“茲周世堅同志于11月于招遠城等戰斗中 創立功績業已評定為二等功勞 司令員鄧龍翔 政治委員劉坦以及副司令員、政治部主任、參謀長等聯合署名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等字樣。在獎狀右下角,還有一張合影照片引起我們注意,老人說那是和同是龍口的戰友江中鑫的合影,早已失去聯系,不知老戰友現在怎樣了?
“和裝備現代化的日本鬼子相比,當時膠東抗日武裝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后于敵人,不能硬碰硬,游擊戰就是主要戰法。”回憶起革命戰爭年代,已是90歲高齡的周世棠老人仍然思維清晰,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在抗日戰爭的最后階段,為狠狠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周世棠老人所在的部隊也多次組織在龍口至黃山館地段打埋伏。最令周世棠老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戰斗是1945年的一天,日本鬼子從龍口到招遠金礦,部隊在途中的張化村設伏,沖鋒號響,戰士們一舉殲滅鬼子四五人,其余十幾人在拼刺刀過程中招架不力落荒而逃,感覺拼刺刀沒過足癮。
1948年,周世棠老人戰斗中光榮負傷在膠東一帶養病,經過參加學習,思想覺悟明顯提高,他積極響應黨提出的精兵簡政號召,從部隊復轉回到老家。偶然的機會,又來到青島,憑著縫紉技術被錄用為高密路上的第一縫紉合作社做裁縫工作,公私合營后從青島服裝一廠、青島襯衫廠退休。周世棠老人回憶,1972年后先是在即墨路那邊住和王貽善家屬是鄰居,2004年搬到拜泉路這邊的三兒家里居住至今,他們還是鄰居。“每天早上去公園與鄰居們聊天,上午到家看看中文國際頻道海峽兩岸欄目和報紙,了解國家大事,希望海峽兩岸早日統一”,對于祖國統一,周世棠老人滿眼期望。
黨和祖國沒有忘記為民族獨立解放做出重大貢獻的這些抗戰老兵,在2005、2015年抗戰勝利紀念日期間,周世棠老人兩次榮獲抗戰勝利60周年、70周年榮譽章。周世棠老人在采訪結束時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年輕一代應該倍加珍惜,努力為文明和諧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他還愉快地答應王貽善,在近期海倫路街道海倫路社區紀念抗戰71周年演出時,將前往現場為居民群眾講述抗戰的故事。
通訊員 郭顯海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