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鐺、鐺……”9月29日上午10點,隨著海關大鐘敲響渾厚悠長的鐘聲,五星紅旗在激昂的國歌聲中緩緩升起。青島海關博物館正式面向社會開放,70多名社會各界代表作為首批觀眾參觀了博物館。
當時青島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辦公大樓
青島海關博物館位于青島市新疆路1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膠海關舊址內。膠海關設立于1899年7月,是青島作為北方著名的通商口岸城市的重要見證。膠海關舊址大樓是當時青島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辦公大樓,至今已逾百年。建筑由德國建筑師費特考爾設計,由漢堡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造,建筑造價為18萬金馬克,建筑面積2824平方米,樓高4層共22.45米。
膠海關舊址是德占時期完成的最后一批公共建筑之一,較好地展現了青島整體城市風貌特色。膠海關舊址建筑群平面俯視如船型,主樓后方東西兩側建有附樓,主樓正面立有船桅型旗桿。旗桿高20.3米,桿體材質為美國紅松,采用壓縮、防腐技術處理,設計參考近代歐洲船用桅桿樣式,頂部安裝風向標。旗桿與膠海關辦公樓同期建造,至今也已經歷了百年滄桑。主樓兩側的樹木為銀杏樹,也已有百年歷史。
報關廳場景復原等還原百年滄桑
據悉,青島海關博物館是一家行業性專題博物館,立足青島本土,形象再現青島海關百年滄桑史,全面系統反映了山東地區海關的發展歷程,以及海關在地方開放發展中的作用。
博物館共設立“膠海關專題”、“山東地區海關歷史”兩部分基本陳列內容,展陳圖片上千幅、實物近500件、多媒體資料片12部、場景復原2處。
“膠海關專題”陳列部分共分為膠海關舊址、首任稅務司、行政管理、主要職能、兼辦事務5個部分,系統地展示了近代青島開埠以來膠海關飽經滄桑、艱難前行的歷史圖景。逾百年的手繪膠海關設計圖、半噸重的日本產鐵質密碼鎖保險柜及膠海關首任稅務司阿理文當年使用的書籍等,微縮出青島一段承載國家興衰、風雨飄搖的歷史。本專題中還復原了膠海關報關廳場景。報關大廳是海關對外接受通關申報、執行各項工作職責的重要場所。膠海關報關廳自1914年啟用以來,歷經百年歷史滄桑,直至2014年大港海關遷出。報關廳場景復原根據德占、日占、民國政府和新中國海關不同歷史時期設置四組人物場景,并使用現代科技手段重現了當年辦公樓兩側窗外的歷史風貌。
“山東地區海關歷史”陳列部分共分為“往事千年”、“風云變幻”、“崢嶸歲月”、“萬象更新”、“激流勇進”5個單元,以歷史沿革為線,分別展示了齊魯古關、近代海關(東海關、膠海關)、解放區海關、現代青島海關的發展歷史,從海關發展沿革中,展現出山東省、青島市經濟的崛起和對外貿易發展的歷程。
從近代中國第一個租借地海關到關通齊魯
1899年,膠海關設立,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租借地海關。1945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人民海關在膠東解放區誕生,1949年6月,青島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膠海關。1950年2月膠海關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島海關,自1951年1月起轄山東全省??缭桨倌?,青島海關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軌跡;跨越百年,青島海關站在了關通齊魯的新高點。2014年,全國沿海首家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落戶青島,2015年,青島海關牽頭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覆蓋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等9省、自治區10個海關,鋪設了貫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通關高速路,打通東聯日韓、西至歐洲的國際物流大通道。
“海關的曲折發展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印記,透視著民族命運、見證著國家興衰。”青島海關辦公室關史研究室主任國恩松介紹說。膠海關舊址親眼目睹了青島從小漁村到北方著名通商口岸的歷史蛻變,青島海關博物館再現了山東地區海關特別是青島海關的滄桑發展史,探尋了一代代青島海關人順應時代洪流,與山東省、青島市“以港興省、以港興市”發展戰略和對外開放過程同頻共振的歷史沿革。這些都是歷史文化的積淀,是包括青島市和青島海關在內的全社會共同財富。
國恩松表示,青島海關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后,將接受社會團體免費預約參觀。接受社會預約開放時間為每周二、周四上午9:30~11:30、14:00~16:00(提前半小時停止入場),國家法定節假日閉館;接受預約參觀范圍為黨政機關、社會團體等;預約電話為0532-82956066。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丁一 通訊員 陳星華 姜雪麗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