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食品小作坊“正規軍”要擴容
島城食品小作坊迎來利好消息,我市近日出臺扶持政策,將有計劃地引導分散加工、環境混亂、專業基礎低、管理粗放的小作坊加快進駐產業園和加工基地,到今年年底,我市食品小作坊產業園或加工基地將達到15家。昨天,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召開發布會通報了這個政策。
小作坊不合格成焦點
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監管處黃少華處長介紹,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是全國食品安全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難點和重點問題。我市小作坊主要生產饅頭糕點、豆制品、熟肉制品、糧食加工品、淀粉制品、薯類、蛋類等大眾食品和特色傳統食品,總體上看呈現數量多、分散廣、流動性大、隱蔽性強的特點。
為切實解決小作坊的風險隱患,近年來,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采取了備案管理、目錄準入、安全承諾、嚴格標準、規范抽檢、嚴厲打擊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小作坊的產品安全水平得到了大幅度好轉,從抽檢情況看,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小作坊食品的抽檢合格率分別為72%、86.1%和90.07%。
目前,全市有證的小作坊有460多處,去年食品小作坊抽檢了554個批次,抽檢不合格是55個批次,這次抽檢不合格率占了所有食品抽檢不合格率的43%,小作坊仍然是影響目前食品安全重要的因素。
引導小作坊“化零為整”
根據 《山東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 《“三小”條例》),結合我市實際,日前,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 《關于加快食品生產小作坊集中產業園和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設的實施方案》,要求三區、四市加快推進。
我市要通過建設產業園和加工基地,引導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由分散向集中、由個體向群體、由簡單向系統的快速集聚,實現規范化、園區化、工業化、集約化發展,解決目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安全隱患,全面提高我市整體食品安全水平。嶗山區、城陽區、黃島區(“三區”)和即墨市、膠州市、平度市、萊西市(“四市”)要在2017年6月30日前完成《食品生產小作坊集中產業園和特色食品加工基地發展規劃(2017-2020年)》編制,全市統籌小作坊規范有序發展,有計劃地引導分散加工、環境混亂、專業基礎低、管理粗放的小作坊加快進駐產業園和加工基地,今年,三區四市要新建1處群眾消費量大的產品產業園或加工基地。
黃少華說,在規范管理方面,產業園和加工基地負責人或投資者承擔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嚴格落實“五統一”:統一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采購,實行索證索票、專簿管理;統一工藝流程,進行自查記錄,防范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污染;統一標簽標識,鼓勵產品預包裝銷售,使用“一票通”票據,加強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統一產品檢驗,嚴格落實檢驗制度;統一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法律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和業務能力、技術水平。加快淘汰落后工藝,轉變發展方式,提升行業技術和設備設施水平,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加快向規范化企業過渡轉型。在資源配置方面,完善生產加工條件,周邊環境符合相關環保、衛生等標準要求,統一規劃配套圍墻、水、電、氣、暖、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占地面積原則上不少于3畝,配套建設原料儲存區、糧食生產加工區和成品庫區。各區、市食安辦依據標準加快對2016年在建產業園和加工基地規范提升。
“戶籍化”管理小作坊
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每年第四季度依據產業園和加工基地建設標準,組織考察認定、監督管理和考核評價,對連續兩年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認定資格。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網格化、標準化、規范化、痕跡化”監管要求,負責園區和加工基地內食品小作坊的登記審批,建立“戶籍化”管理模式;加強日常監管,建立健全信用檔案,加大監督抽檢力度,建立健全風險排查、評估和治理臺賬,強化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加大食品安全問題綜合治理力度,重點檢查園區和加工基地“五統一”落實情況,對違法行為依據《“三小”條例》予以處罰;對涉嫌犯罪的,要及時移交公安機關嚴肅查處;對規定禁止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生產目錄內品種的生產者和無證無照小作坊要處罰。
黃少華說,小作坊要納入可追溯系統,小作坊園區要實行一票通制,產品的來源建立起來,要把所有商品來源進行詳細的記載和保存。對小作坊的抽檢各區市納入監督抽檢的計劃,對全市的小作坊實現全覆蓋。
探訪
加工園出品漸成新名片
目前,我市共有8家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加工園區,記者分別探訪了流亭豆制品加工園和王哥莊大饅頭加工基地,規?;由咸厣?,讓兩處基地發展的勢頭越來越猛。
因靠近批發市場,流亭轄區曾一度滋生了大量豆制品小作坊,并普遍存在環境臟亂差、監管難度大等問題。調查發現,90%的小作坊主希望合法經營。在這一背景下,2011年,城陽區在流亭組建豆制品集中加工園區,并成為省內首個。當年8月份,園區開始運行,采用統一原料發放、統一添加劑管理、統一工藝流程、統一員工培訓、統一產品檢測的模式,實現了對小作坊的收編。 2015年1月份,園區進行升級改造,并于6月底完成。目前園區已入駐豆制品經營業戶15家,主要生產豆腐、豆皮、豆卷等,吸納社會勞動力100余人。日生產豆制品15噸,約占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一。
王哥莊大饅頭擁有500多年的歷史,通過采用最原始的制作工藝,特別是嶗山礦泉水,塑就了王哥莊大饅頭的獨特口味,成為王哥莊的“第一張名片”。王哥莊街道對享有面粉補貼資質的大饅頭加工戶的從業人員統一查體,并辦理健康證,以保證食品質量衛生安全。街道組織通過QS認證的大饅頭生產企業赴濰坊、平度、膠州等地對全國知名的面粉生產企業進行考察并試粉,最終與8家面粉企業簽訂了專供協議,對使用專供面粉的業戶街道給予補貼,并對申請專供面粉補貼的大饅頭作坊嚴格檢查驗收,共驗收162家。
截至目前,王哥莊街道常年從事生產銷售的業戶有162家,解決剩余勞動力達3000多人,2016年度全街道銷售大饅頭15564多噸,銷售收入達9338多萬元。 本版撰稿攝影記者 陳勇 通訊員 顏成霞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