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統+時尚:中秋節青島興起新民俗
冊頁是書畫作品的一種裝裱形式,也被稱為古代的“相冊”。國慶期間,孩子們在博物館內體驗學習冊頁的制作過程。 王 雷 攝□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 魏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所遵循的民間習俗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生嬗變。天后宮里的燈謎、大戲,博物館里的冰皮月餅DIY和古代冊頁制作,圖書館尼山書院里的月亮剪紙課和扎染課,青島書房和太平灣現代藝術展覽館兩處百年建筑庭院的創意市集……今年青島人的中秋節,傳統與時尚相融合的新民俗逐漸顯現,在其樂融融、花好月圓的團圓基調中,中秋民俗文化的外延不斷擴展,傳遞爆發出更加新鮮熱烈的時尚氣息。
從10月1日到4日,與國慶重合的中秋節節日氣氛更顯濃郁。在天后宮,500年歷史的老戲臺再度歡唱起來,柳腔與茂腔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的旗袍走秀輪番登場,泥人、糖畫等民間手工藝的制作體驗活動也吸引了日均數以千計的市民游客紛至沓來。而燈謎幾乎已成為傳統節日里的“標配”,79歲的陳智佩老人已在天后宮參與燈謎制作18年,他告訴記者,自隋唐起,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都有掛燈謎的習俗,延續至今。不過這燈謎一定要常作常新,與時俱進才有吸引力。昨日中秋當天,是猜謎的人最密集的一天,陳老的一條燈謎讓舉家出游的人們都開心不已——謎面是:舉頭望明月,打一藝人名;謎底是:高圓圓。
宋詞有云:莫思身外,且半樽前,原花長好,人長健,月長圓。中秋儼然已成為文明給予我們的最美好的精神慰藉。正是基于這一傳統喻義,青島人將中秋過出了更具創新的新意。
光是參觀和了解博物館冊頁展里倪元璐、高鳳翰、金農、張士保等明清名家的花鳥、山水、人物題材小品佳作還不夠,中秋前夕,許多青島人舉家去了博物館,跟著專業老師學習制作古人收納作品的冊頁,不論是“經折式”還是“蝴蝶式”,除了體驗古代傳統工藝的樂趣,素雅古樸的“老學究風”還適合用來涂鴉、貼照片、記手賬……;
光是吃月餅和賞月還不夠,將月餅和月亮這些中秋元素用剪刀和紅紙重新加以詮釋,這是市圖書館的尼山書院在中秋前夕推出傳統剪紙課的初衷,那天孩子們手中的紅紙都呈現出了傳統的圓形,并開出了許多裝飾性的創意的花朵。
兩場創意市集中秋前后上演,則賦予了這一傳統佳節更為圓滿的時代氣息。
在湛山三路2號的百年老庭院里,昨天許多青島人趕去進行了最后的掃貨,“不是市集”打造了一場專屬假期的復古創意市集,同時也詮釋了一群年輕的青島人嶄新的節日生活態度。
百年建筑青島書房前的安娜市集是一場規模更大的志同道合者的聚會,“擺攤的”與“趕集的”會不約而同地告訴你,在這里交流的不僅是物品本身,還有有趣的靈魂和觀念的相遇。而這也將成為青島人所構筑的中秋新民俗中最青春和閃亮的部分。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