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島城女藝術家邀請展”開展 輾轉中傳遞個性表達

    2018-03-06 10:02:42
    來源:青島日報
    責任編輯:芃芃

    原標題:“島城女藝術家邀請展”開展 輾轉中傳遞個性表達

    “所謂伊人 在水之湄”,而在水之湄的伊人所呈現的,必然是一方水土的獨特氣韻。在上周日開展的“在水之湄2018·島城女藝術家邀請展”上,15位女藝術家的100余件作品亮相,集中展示了水彩、油畫、雕塑、陶藝、書法刻字、插畫、拼貼、多媒體視頻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她們心系的這方熟悉的水土面朝大海,給予了她們更顯寬厚、博大與溫潤的視角來看世界。

    藝術作品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看.jpg

    展覽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看。記者 王雷 攝

    正如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青島當代水彩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竇鳳至所言,青島的女性藝術家已不滿足于表現“下午茶式”的“慵懶與小資”,而是撐起了青島藝術創作的半邊天。“她們以群體性的開放與包容,吸納不同藝術風格,彼此交融,營造出了共同進步的藝術學術氛圍。”

    在水之湄女性藝術家群體傍海而生

    上周日,人們在屏氣凝神中觀賞一位青年舞者穿梭騰挪于青島雕塑館展廳,在一件由十余個立柱式展臺共同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中間,肢體語言匯同抽象的繪畫語言,情緒復雜而又焦灼……

    在“在水之湄2018·島城女藝術家邀請展”上,人們看到更多藝術表達的混搭與變化:從畫架之上“傾瀉”而出的嶗山的卵石,東西合璧的水彩花卉和城市主題現代剪紙,它們與全新加入進來的女藝術家的數量一起,不斷增加、壯大,匯同為一個個性與共性彼此呼應共生的群體。

    策展人竇鳳至歸納這一群體共有的屬性:“青島的女藝術家傍海而生,她們的藝術創作也都不可避免地滲透著海洋文化的影響,她們中的絕大多數性格開朗,兼具有開放的視野和求新的意識,因此作品也都普遍擁有匯同西方、融合發展的趨勢。”

    青島雕塑館館長、美術評論家葉東煒認為,青島的女性藝術家群體,以70后和80后為主體,無疑是全國同類城市中的佼佼者。這源于一個相對力量強大的組織,“她們有山東水彩畫會,還有女藝術家協會作為后盾,將眾人凝聚在一起,開展定期的研討、培訓與展覽交流,促其提升和發展。每年一度、已連續舉辦了四年的“在水之湄”品牌展也是其中之一。李黎便是這一過程中脫穎而出的實力派,她的一幅融入現代藝術形式的花卉題材作品剛剛入選即將在四月份展出的2018中國(深圳)國際水彩畫雙年展,而同樣的一幅表現窗旁逆光卉的作品,正懸掛于雕塑館的展廳中,每每都會被專業人士作為范本講解給年輕的創作者。

    不過,作為女性策展人,葉東煒卻表示,盡管這一群體已經初具影響力,但她并不想刻意在展覽中突出女性這樣一重身份,“我把她們作為熱愛藝術的一個群體,也就是說,我想突出的只是她們作為藝術家的身份。”葉東煒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展覽的內容和形式還會更加豐富,除了女性藝術家之外,也許會有男性藝術家加入,創作表現女性的題材內容的作品。

    但葉東煒無法否認的,卻是女性藝術家們作品中所彰顯的細膩的女性視角和表達,這使得她們的個性更加鮮明。

    在一方水土的細節中汲取靈感

    高峰的彩色石頭吸引到許多觀賞者駐足凝視,那些清澈的水潭溪流間靜臥的卵石,透過延展的畫紙延伸到展廳地面,與那里擺放的真實的卵石連接到一處,別有生趣。

    高峰的作品《冬日水影》巧妙的設計,讓畫從紙上走出來。王雷攝.jpg

    ?高峰的作品《冬日水影》巧妙的設計,讓畫從紙上走出來。記者 王雷 攝

    靜謐的畫面,靜臥的水石,看畫人的心因此很快安靜下來,這也是高峰在創作時自己的感受。喜歡旅行的她遍覽中外名山,而回到青島后她才發現,原來最吸引自己的還是自家的水土——嶗山的九水?,F在北九水已經成為她常去采風和寫生勝地,而她的視線,卻從先前全景的壯麗山海,轉向了那一塊塊不起眼兒的小石頭。

    “嶗山的山石似乎有一種道教的哲學意韻在里面,我見過很多山上的石頭,唯獨嶗山北九水的石頭圓滑,沒有太多棱角,質地卻堅硬無比,氣質內斂。”這種獨特的嶗山小石頭,似乎正契合了高峰漸趨沉靜內斂的心境,“畫畫就是畫自己的心境,它是一種自我的觀念的表達,其實與別人喜不喜歡無關。”高峰現在是南仲小學的一名美術老師,她也會把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美好傳遞給孩子們,激勵他們用畫筆去發現更多細小的美。

    和高峰一樣,徐海芹也在這一方水土中發現了美,找到了自己心的印證。徐海芹癡迷于畫海已經許多年,不過,最近她筆下的海有了變化,她開始追逐每一次潮漲潮落中海浪,以及翻動中堆積的細沙和白色泡沫,它們變化莫測,散發出奇特的光影,讓她著迷。業內對這位女畫家的海給予盛贊,說她的海,與過去青島畫海的老先生大不同:過去老先生畫海,用筆灑脫,幾筆就輕松勾勒意境;而海芹的海,則略顯凝重。竇鳳至說,這也是中年前后的女畫家,在創作時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的反思能力。她的海,一方面具有觀念性,另一方面,還有她對海的特征的進一步挖掘。

    在中西方的輾轉中傳遞個性的表達

    在展臺間翩翩起舞的孫奇博。王雷攝.jpg

    在展臺間翩翩起舞的孫奇博。記者 王雷 攝

    孫奇博,1992年出生的現代舞者,成為周日青島雕塑館展廳中人們注目的焦點,正在法國學習現代舞的她,利用一次短暫的假期,加入到畫家姑姑孫小娥的藝術創作之中,她們共同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流》,于動靜之間傳遞了跨界的藝術態度。

    孫小娥的作品《方之外——黑與白》.jpg

    孫小娥作品《方之外—黑與白》。記者 王雷 攝

    孫小娥將自己的架上作品——《方之外—黑與白》置于展廳中央十余個高低錯落的雕塑展臺上,以海中沙石等材質重塑了作品。孫奇博在其間穿梭舞蹈,時而焦灼,時而沮喪,時而靜默……她告訴記者,在法國,現代舞的普及出人意料,舞者們會出現在街頭、咖啡館、餐廳等公共空間,隨時起舞。將舞蹈藝術與繪畫藝術相結合,與觀者互動,這種新鮮感讓她感到既驕傲又興奮。

    輾轉在東西方之間的青年一代為展覽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就讀于法國洛里昂高等美術學院的崔文靜去年才剛剛回國,她的多媒體視頻讓觀者會心一笑。視頻中她將自己的證件照片用折疊揉搓的方式,為臉部做出各種整容,過寬的下頜被縮整變成了理想的錐子臉……她們更加直白地表達了私屬的個性觀念。

    孫小娥始終認為,女性藝術家的性別特點和個性風格十分明顯,而且會越來越得到彰顯。“女性,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她與大地,與自然是非常接近的,她們都比較感性,比較直接,比較真實,她們具有直覺力,同時在先天基礎上,她們又比較注重理性的學科類的專業的學習。而對于藝術,她們更希望突破以往的慣性,在跟自己過不去中獲得新的提升,無論年齡,她們總是能做到這一點。”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

    [編輯:芃芃]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8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