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最老電車線網工:堅守42年 站完最后一班崗
“祝賀您正式退休,也感謝這么多年對電車線網的辛勤付出。”7月26日上午,青島公交市北巴士供電所將目前島城唯一一個雙電源無軌電車模型,送給了當天退休的線網工王謙和。18歲進入公交集團工作至今,王謙和一直奮戰在電車線網維修崗位上,在崗期間日均巡線50公里,見證了島城電車線網的變遷,對島城電車線網可以說是如數家珍。哪怕是退休的前一天,王謙和還在一線忙活著。
42年平均每天50公里巡線
7月25日晚,隨著最后一班5路電車到達勝利橋終點站,1臺電車線網搶修車和4名工人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沿電車線網一路巡查。其中兩名工作人員站在升降機上,仔細查看線網情況,每當發現有破損或接觸不好的地方,便通知司機停車開始檢修作業,確保第二天一早5路電車能正常運行。
“基本上常年如此,一周至少三次巡線。”作為青島公交市北巴士公司供電所的搶修班班長,王謙和今年正好60歲,從事電車線網搶修巡查工作已經42年。這一天是他退休的前一天,對電車線網有著很深感情的他,要站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崗。王謙和說,如果沒有外力破壞,線網基本上不會出現大的故障,但是由于電車每天頻繁運行,容易給線網帶來暗傷,嚴重時甚至會有破火現象。因此,每天都要安排人員巡線檢查,一旦發現問題立即檢修,確保電車線路正常運行。
目前,島城電車線網總長度超過50公里。42年間,王謙和的工作就是沿著島城的電車線路來回穿梭,無論是巡線還是搶修,都沿著電車線路跑。“平均每天要把所有的線網跑一遍。”王謙和說。
自己動手畫圖紙重架線網
留意過電車線網的市民都知道,島城的電車線網主要是兩根線構成。“看起來是簡單的兩根線,其中蘊藏了很大的學問,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支撐起兩根線網,不但需要電力知識,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力學知識,不然搭出來的線網既不美觀也不實用。”王謙和介紹道。
王謙和說,電車線網使用的是600伏的高壓電,如果沒有專業知識,普通人不能接觸。線網搭建,則對搶修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線網架到空中以后,有時候承受的拉力很驚人,搭建難度可想而知。
讓王謙和印象最深的就是2006年對華陽路線網的改造。華陽路的電車線網是早已建好的,由于電車保修廠也位于該段線網,因此存在交叉線路,空中像是架起了“蜘蛛網”,不僅影響美觀,還經常出現各種故障。王謙和受命帶領一批工作不到2年的學徒工進行改造,這是島城首次對電車線網進行自主改造,沒有現成的圖紙和例子可供借鑒,王謙和就一次次跑現場,一點點用腳步去丈量測算、畫線定位,就這樣歷時半個多月,終于完成了改造,而且繪出了島城電車自己的線網圖紙。
嚴寒酷暑都需在室外作業
由于白天電車要運行,每次巡查和檢修線路,都必須等最后一輛電車回到終點站才能進行。在42年的工作生涯中,王謙和大多數時間是在夜里干活。
“最后一班5路車,到達終點站的時間大概在深夜11時50分左右。”王謙和說,無論巡查還是檢修,都必須在凌晨3時30分前完工,以便電車能在凌晨4時左右準時發出頭班車。“這么短的作業時間,必須得講求效率。”公交市北巴士公司供電所書記劉峰說,特殊的工作性質,導致王謙和及搶修班成員養成了日夜顛倒的生活習慣。
由于電車搶修工都是在室外作業,無論是嚴寒酷暑,還是風霜雨雪,要忍受常人無法想象的工作環境。“夏季施工,由于需要用強光手電照著檢查線網,很多蛾子飛蟲都往臉上飛,夏季往往都穿著短袖,經常被蚊蟲叮咬得渾身是包。”王謙和說,一個晚上下來,大家還經常比誰身上被蚊子咬的包大,算是苦中作樂。記者注意到,王謙和的手臂上留下了許多傷疤,有些是被蚊蟲叮咬的,有些是被線網劃傷的,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堅持把檢修工作完成。
電車“急救員”隨時待命
除了晚上巡查和檢修,供電所搶修班還負責電車線網的緊急搶修。“去年,瑞昌路線網多次被大貨車刮斷,每次都必須趕緊行動,要不然所有電車就趴窩了。”青島公交市北巴士公司黨委書記李青介紹,搶修班類似120的急救醫生,平時在單位待命,遇到突發情況就需要立即出動,“3分鐘,搶修車必須開動上路,10分鐘要到達現場 ”。
王謙和說,他如今已經習慣了晚上工作的生活狀態,休息在家也只能在凌晨前后才睡著。電車搶修班49名搶修工,凌晨容易犯困時,王謙和會在一旁緊盯著,將犯困者及時替換下來,以免出現意外。王謙和說,雖然他們是在凌晨作業,可作業現場卻非常嘈雜,每當需要指導升降機上的作業人員時,王謙和都要大聲吆喝,久而久之養成了大聲說話的習慣。
“現在要退休了,說實話非常不舍得,從18歲工作開始就一直和這兩根線網打交道,都形成‘職業病’了,經常走著走著就抬起頭來看看線網是否有問題。”王謙和說,雖然退休了,但跟電車線網的感情會一直保持下去,會繼續關注島城電車的發展。文/圖 半島記者 馬正拓 通訊員宋曉蕊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