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僵尸車”為何屢清不止 氣溫升高安全隱患加大

    2019-06-10 08:46:26
    來源:青島日報
    責任編輯:光影

    常常治理卻屢屢重現,給城市形象添亂,給市民心里添堵——

    “僵尸車”根治咋就這么難!

    本報6月9日訊 近日,有市民通過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在延安路與東山路路口附近,有數輛疑似“僵尸車”的私家車常年停在路邊,影響了右拐車輛通行。而隨著氣溫升高,安全隱患日趨加大。這些疑似“僵尸車”,為何能長期???相關部門清理過后,為何總會卷土重來?這位市民表示很費解。

    “僵尸車”不僅因長期占據道路、停車位等公共資源,增加交通壓力,更因停置過久,可能會因燃油泄漏而造成環境污染。更有甚者,在高溫天氣下還可能發生自燃事故。此外,“僵尸車”外觀多數破爛不堪,嚴重損壞城市形象。記者在青島政務網政府信箱查詢關鍵字“僵尸車”,已回復的條數近500條。近年來,各區市根據群眾舉報已處理了大量??吭诔鞘欣锏?ldquo;僵尸車”,但集中清理之后,新的“僵尸車”總會重新出現。記者在市區調查時發現,除了市民投訴的幾個地段外,散布在各街道道路兩側的“僵尸車”不在少數,已成為“城市頑疾”。

    根據線索,記者日前來到延安路與東山路路口西側,發現確有數十輛私家車停放在附近,車輛的停車位標線顏色為藍色,在十幾輛私家車中,超過三分之一的車輛車身布滿灰塵,小廣告隨處可見,局部車漆脫落露出銹跡,部分車胎癟氣塌陷。“這些車在這里停了好幾年了,沒人管,延安路此段本來就狹窄,很容易造成堵車。”附近一位商戶老板無奈地說。記者發現,延安路北側僅有兩個車道,過往車輛比較多。而按照規定,停在藍色停車標線內的機動車,停車時間為每天19點至第二天7點,顯然,這些車主們把這些公共車位當成了自家的私家車位。

    在市北區青島體育街,記者遇到剛剛找到車位的生先生,“這邊車位本來就很緊張,我沿著體育場轉了兩圈才停下,很多廢舊的車輛長期占據車位,也不動,真是沒辦法。”根據生先生的說法,記者圍著體育街走了一圈,果然發現不少廢舊的車輛停在周邊。在體育場西側,一輛黑色的紅旗轎車尾燈已經破碎,車身破損,而且車輛前面的車牌存在部分缺失。在距此車不遠處,一輛金色的兩廂私家車,車輛后部已經塌陷,兩側的反光鏡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壞,車內裝滿了雜物。“在體育街,像這樣近乎報廢的車輛不少,也不知道為何總是屢清不止?”家住附近的生先生對于周邊的疑似“僵尸車”感到很無奈。

    在西仲路、西仲一路,記者調查發現,道路兩側有序地停滿了私家車,但穿插在中間的數輛疑似“僵尸車”有些刺眼,車身落滿塵土、車牌脫落、車胎癟氣塌陷,車內往往堆滿貨物成為“倉庫車”。“僵尸車”變身“倉庫車”,在李滄區振華苑小區東側道路同樣存在類似的情況,記者從振華路進入該社區道路,在道路中段,一輛報廢的廂式貨車在眾多私家車當中格外扎眼,此車前后車牌都已不在,車身布滿銹跡、破敗不堪,收車、轉讓車輛的廣告隨處可見,“這輛車停在這有好幾年了,車主主要在車廂存放物品,當倉庫用。”一位振華苑小區居民告訴記者。在距此車不遠處,一輛金杯牌面包車同樣沒有前后車牌,車前窗落滿了泥土樹葉,車身多處掉漆露出銹跡。此路相鄰西流莊河,長度不足500米,就有好幾輛疑似“僵尸車”,給小區居民生活出行帶來不便。

    在重慶中路李村河附近,兩輛疑似“僵尸車”停放在立交橋下,其中一輛私家車前面的牌照已經丟失,車輛前保險杠一端已經脫落,露出引擎,前擋風玻璃存在被重擊的痕跡,后玻璃破碎丟失,車身多處凹陷。與之相對的是一輛面包車,前后無車牌,車身破敗,刮痕明顯,車后方存在被撞擊的痕跡。據路過的一位市民介紹,這兩輛車在這有一段時間了,與李村河的景色很是不搭。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對于拼裝、報廢車輛,交通管理部門依法收繳強制報廢;對于涉嫌違章的車輛,及時通知車輛所有人限期接受處理,3個月內當事人未來處理的,對車輛扣留依法處理。對于無涉案嫌疑但屬無主車輛,根據《物權法》規定,發布招領公告起6個月內無人認領的,依法收歸國有。

    目前,青島正在通過發起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不斷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管是城市公共空間,還是小區內的疑似“僵尸車”都給市民工作生活帶來不便。如何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車輛,還市民一方車位,是需要相關部門積極解決的問題。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邱 正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光影]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9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采編許可證:3712018002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