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寧陽路:與百年老街跨時空“對話”
領略百年商賈重地風貌,感受當代潮流街區脈動……如今,漫步寧陽路,猶如與100多歲的老街跨時空“對話”,大量的城市歷史文化痕跡仿佛讓時間在這里停駐。
百年前,寧陽路是德國殖民統治時期最早開發的街區之一,街區緊鄰青島老火車站和港口,是記錄青島特殊歷史時期商埠口岸歷史與文化信息的重要樣本。其德文名稱被直譯作“銀魚巷”,這條長255米、寬7米的老街兩側坐落著眾多貨棧、客棧以及商賈、官宦府邸,盛極一時。彼時,民國青島首富劉子山曾在此逐浪商海,青島總商會首任會長傅炳昭在此定居,吳郁生、陸潤庠等名人墨客亦與此地結緣,這為寧陽路增添了幾分不尋常的厚重色彩。
隨著時代變遷,寧陽路一度被人們遺忘在時光里。歷經百年洗禮,隨著西部老城區復興發展、主城更新啟動,寧陽路老街區重新被喚醒,并以“上街里·銀魚巷”新形象示人。
如何讓百年老街出圈即驚艷?怎樣做到傳統與現代交融,經典與創新兼具?這是寧陽路街區改造團隊思考的重點。
為加強寧陽路街區保護開發及招商運營,市南區政府創新招商模式,首次采取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項目招商合作,使歷史城區保護利用實現新的突破,為老城區復興發展創立典范。2019年11月,擁有豐富經驗的北京度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中標,獲得項目的修繕和運營權,寧陽路街區改造大幕自此拉開。
“心懷敬畏。這是我們對寧陽路改造的態度。”北京度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程負責人韓斌受訪時說,他們堅持“更少干預+功能提升”的保護性修繕原則,“更少干預”指的是盡可能多的保留歷史街區和傳統里院的物質和文化要素,“功能提升”指的是提升建筑品質使其具備面向未來生活和工作的使用功能。
走進“上街里·銀魚巷”,街區兩側保留著島城現在已不多見的車輪石;路面中間,按青島老式工藝嵌滿了馬牙石;老里院墻壁的紅磚外露,年代感十足……韓斌認為,老街、老里院留下百年來人們居住、勞作、生活的痕跡,凝固了原汁原味的老城歷史文化元素,一定要保護好這些元素,絕不能一“新”了之。徜徉銀魚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字跡模糊的標語、水泥拉毛與點晃晃工藝摻雜的修復痕跡、伸出墻面的牛腿、工藝精致的老拱券與老平券……這些濃濃的“老味道”,訴說著不同年代的故事。
老建筑的保護和開發也不應只是“修舊如舊”。只有建筑功能上的“與時俱進”,才能解決與新業態“水土不服”的難題,才能讓老建筑“延年益壽”,實現城市歷史文化的有效傳承。“要讓老里院滿足現代消費及居住的條件,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備獨立衛生間,這也是寧陽路街區改造修繕的難點之一。”街區商業運營機構青島上街里商業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白雪峰介紹,老里院房間面積多數在10-20平方米之間,沒有上下水、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他們針對磚木結構的老房子,把二層部分木梁替換成鋼梁,現澆混凝土地面,實現干濕分離的獨立衛生間。寧陽路街區共包含8個里院,目前已完成6個里院加固修繕,今年底將完成剩余2個里院修繕。
寧陽路17號院是個三進三出的里院,它曾是傅炳昭的舊宅。傅炳昭作為當時青島商界黃縣幫的代表人物,“為眾所倚重,有事悉就商焉”,并且“對社會公益事業多所襄助”,他曾和胡存約等紳商力阻德國殖民當局拆移天后宮。目前,該院落經過精裝修后,咖啡館、水系景觀臺、二樓連廊摩登雅致,里院的氛圍和古典氣質又浸潤其中,將復古和現代完美結合。
留住老建筑的“魂”,托起新時期的“夢”。商業運營團隊根據寧陽路街區的區位優勢、建筑樣式,“量體裁衣”培育“上街里·銀魚巷”IP品牌,打造原創品牌集合街區:創辦銀魚巷微型博物館、上街里市集、SFY原創主理人集合院,陸續引進文創產品、輕餐飲、展覽展示、精品住宿等原創品牌商家。自去年開街至今,已有22家原創品牌簽約入駐“上街里·銀魚巷”。另外,街區舉辦的夏日市集、吉祥趴梯等系列文化時尚活動,也讓老建筑、老街區重新變為年輕人的社交空間。
“上街里·銀魚巷”日新月異,寧陽路街區加速蝶變,市南區在西部老城復興道路上正“拔節生長”。未來,這里必將會有更多老城更新的動聽故事上演。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錫復春 文/圖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椰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