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下班更快捷,800米軌道覆蓋通勤比重達21%
早上7點半左右離家,穿過小區步行約五分鐘就到了地鐵1號線安子地鐵站。掃碼、安檢、乘車,經過30個站點后抵達正陽中路站下車,再步行六七分鐘到單位打卡,開啟新的一天——這是“上班族”孫志凱每天習以為常的上班之路。
孫志凱家住西海岸新區海信花伴里小區,以前在市南區一家文化旅游公司從事財務工作。今年3月份剛剛跳槽到城陽區正陽中路上的一家物流公司。“如果沒有地鐵1號線,我可能還沒有勇氣辭職,每天上下班的通勤就讓人打怵。”孫志凱算了一筆賬:從家到單位,如果開車要走膠州灣隧道、環灣大道,早晚高峰環灣路經常擁堵,用時會超過1個半小時。即便不堵車,隧道通行費、油費等經濟成本也吃不消。通了地鐵后,他每天坐地鐵通勤,感覺工作生活半徑一下子拉長了,“地鐵既經濟實惠,又準點環保,一路上刷刷手機看看視頻或讀讀書,1個多小時的路程也不覺得多漫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上下班的通勤之路是否便捷通暢,事關民生福祉。對上班族而言,通勤時長無疑是影響工作日幸福指數的重要因素。有關報告顯示,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反映就近職住、可以慢行通勤的人口占比,又稱“幸福通勤”,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測度。
今年,青島發起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圍繞市政設施建設、地鐵建設及地鐵沿線開發建設等領域展開攻堅,一批長期影響群眾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的市政設施短板正在補齊,為市民構建起便捷通暢的“幸福通勤之路”,給越來越多像孫志凱一樣的“上班族”帶來了可感知可觸摸的獲得感、幸福感。
擴大覆蓋:青島地鐵運營里程居北方第二
軌道交通是公共交通體系的骨干,其通達度不僅關乎人們的出行便利度,還關乎城市乃至城市群空間格局的拓展。
以東京都市圈為例。眾所周知,日本經濟與人口高度集中在東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這三大都市圈。三大都市圈構成4小時經濟圈,人口占日本總人口的比例為52.42%。其中,東京都市圈在13000平方公里的面積上集聚了超過3700萬的人口,人口占日本的三分之一,2020年GDP總量達15200億美元,也大約占全日本的三分之一。有研究表明,東京都市圈職住分離程度較高,并且呈現出顯著的向心通勤特征,隨圈層呈現出差異化的出行特征,形成了公共交通主導出行模式,較為完善的多元軌道系統可以支撐各圈層高效率、高強度的通勤需求。
從國內來看,地鐵在居民通勤出行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在公共交通體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今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百度地圖聯合發布《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40個地鐵運營城市中32個城市有新開地鐵、輕軌線路,800米軌道覆蓋通勤比重總體平均達到17%,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其中,超大城市達到28%,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特大城市集中了近一半新增軌道里程,軌道覆蓋通勤比重同比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21%。成都軌道覆蓋通勤比重達到34%,超越廣州躍升成為全國最高水平。
從2015年第一條線路開通至今,青島地鐵每年都有新線或新段開通,成為近十年來全國地鐵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目前已開通6條線路,全長284公里,運營128座車站,躋身我國地鐵運營里程前十名,是僅次于北京的北方第二城?!?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青島800米軌道覆蓋通勤比重達到21%。
縮短耗時:居民平均出行時耗減少約4.5分鐘
總的來看,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們的通勤距離與時間會呈現不斷拉長的趨勢。
《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選取44個中國主要城市,匯聚9000萬人的職住通勤數據,用通勤時間、通勤空間、通勤交通三個方面的9項指標,呈現2021年度中國城市職住空間與通勤特征的變化。報告顯示,主要城市通勤距離普遍增長,特大城市增幅顯著。超大城市平均通勤距離9.4公里,特大城市8.7公里,Ⅰ型大城市7.8公里、Ⅱ型大城市7.6公里,同比均有增加。10個特大城市中,沈陽、青島、西安、南京、鄭州、成都、重慶等7個城市同比增加超過0.5公里。其中,青島單程平均通勤距離為8.6公里。
青島通勤距離的延長,地鐵有著直接貢獻。以去年年底開通的1號線為例。這條橫跨五區(西海岸、市南、市北、李滄、城陽)的跨海地鐵開通后,加強了對人口崗位以及商圈的覆蓋,加速了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各區市間的流動。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做的調查顯示,1號線地鐵站點800米范圍內覆蓋人口213萬,同比增長6.4%,覆蓋崗位99萬,占都市區總崗位的23%,同比增長4.4%。1號線全線開通后,東西兩岸“接軌”,東西過海時間縮短至6分鐘,城陽區與西海岸新區核心區實現公共交通1.5小時通達。同一出行時間,以唐島灣周邊為起點的公共交通方式服務范圍增加一倍。1號線全線開通的第一個月,整個線網日均客運量達85萬人次,較開通前增長25.7%。
從五四廣場到青島北站,從嶗山到董家口,從即墨到膠州……一條條地鐵拓展了城市出行空間,提升了城市交通運轉效率。隨著青島地鐵線網覆蓋面更廣,市民的出行里程也更長。2021年,青島地鐵線網總客運量達2.47億人次,日均客運量67.6萬人次,同比增長78%。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運量比重逐年增加,由2019年的15.4%增至2021年的24.5%。2021年,青島中心城區居民平均出行距離5.9公里,較2015年5.16公里增加0.74公里。與此同時,居民平均出行時耗較2015年減少約4.5分鐘,同等出行距離下出行時間減少約8.5分鐘。
從區域出行距離變化來看,對比2021年和2015年的數據,東岸城區(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發展程度較高,相對穩定,平均出行距離變化幅度最小,由5.21公里增長到5.77公里,北岸城區(城陽區)隨著高新區等區域建設發展,城市拓展迅速,平均出行距離變化幅度最大,由5.17公里增長到6.59公里,西岸城區(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由4.91公里增長到5.55公里。
提高效率:啟動高峰通勤公交網絡建設
如果說軌道交通是公共交通體系的骨干,那么,常規公交就是主體。青島牢固樹立公共交通引領城市發展理念,積極推進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為市民上下班通勤提供便利。結合市民出行需求、市區步行街改造、地鐵及綜合客運樞紐銜接等需求,今年,青島將優化調整公交線路80條(次)列入市辦實事項目,持續優化市民通勤之路。截至目前,已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目標。通過優化線路較好解決了高昌路、鄭州路、美寓天城火炬路、城陽火車站等市民反映強烈的部分區域公交出行問題,同時降低了松嶺路、重慶南路等路段公交線網重復系數,提高公交運行效率。
115路線的變化就很有說服力。今年8月31日,青島城運控股公交李滄巴士公司將115路線“一分為二”,原115路線路號變更為38路同步實施線路優化,115路區間更名為115路線。此次調整后,填補了永清路路段、文安路路段公交線網盲區,同時避開永平路路段、興城路、四流北路路段與115區間線路的重復度。更改后的路線走向與地鐵1號線無縫銜接,將公交的靈活與地鐵的快捷有效結合,實現了公交線網與新開地鐵站點空間、時間上的全面接駁。“38路開通前,我需要步行十幾分鐘才能到公交站點,冬天寒冷夏天炎熱。”家住永清路的劉女士說,現在只需步行五六分鐘就能坐上公交車,上班通勤之路不再難。
“下一步,我們將統籌市民出行需求、地鐵及樞紐銜接、場站及道路條件等因素,完善公交出行網絡,構建公共交通客運走廊,促進常規公交和軌道交通兩網融合發展。”市交通運輸局城市交通處處長陳剛告訴記者,具體措施包括:加快撤減與地鐵走向趨同的地面公交線路,增加微循環線路強化與地鐵的銜接;識別城市主要客流通道,在地鐵尚未輻射區域規劃公交客運走廊,啟動高峰通勤公交網絡建設,進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質量,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出行需要。
發力方向:進一步暢通市民通勤路
全球城市在構建“幸福通勤之路”過程中發現,居民單程通勤時間在45分鐘內較為合理。因此,提高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是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目標,是城市規劃和交通服務水平的綜合體現。
“比上班更糟心的事是自己被堵在了上班路上”“每天下班在公交車上晃蕩1個多小時,回家后一點心情也沒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承受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的人口超1400萬,占通勤人口的13%,長距離通勤已成為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現象——大量時間“耗在路上”,不僅讓上班族身心俱疲,同樣給城市交通造成了極大負擔,降低了城市運轉效能。
著眼于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國內各大城市均將改善通勤環境作為城市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10月13日對外公布的《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提出,未來十年,上海將更好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讓交通出行更加便利,方式更加豐富,中心城平均通勤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內,極端通勤(即超過60分鐘)人口比例進一步降低。
就青島情況來看,受道路擁堵、路網密度等因素影響,“通勤難”的問題還未完全解決。
“要提高市民通勤幸福指數,需要綜合發力,對包括城市路網、公共交通等城市交通體系進行系統性加密重塑。”青島工程咨詢院副院長曲偉長期關注市內交通建設和規劃領域,圍繞加快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提升群眾出行體驗,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優化交通路網體系,加快完善城市路網和地鐵建設,加快城市公共交通融合發展,完善公交網絡和配套設施,推動地鐵網和公交網有效銜接。二是優化道路交通組織,提升交通智慧化管理水平,提高路網通行效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解決好事關城市運行效率和市民出行便利的擁堵問題,緩解城市交通壓力。三是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通過管理、執法等各方面的提升,為人們出行打造平安、便捷、綠色、智能的交通環境。
改變正在發生。“2022至2024年三年間,我們將重點推進34個地鐵建設及地鐵沿線開發建設項目。其中,地鐵建設項目11個、TOD開發項目21個、市政道路項目2個(遼陽路高架南京路至福州路段、福州路至海爾路段工程)。”青島地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君表示,通過三年攻堅行動,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體系,吸引更多人在地鐵兩側工作和生活,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全長約30公里的地鐵4號線正在空載試運行,朝著年底通車目標沖刺。地鐵4號線開通后,與既有的地鐵1、2、3、11號線7座車站換乘,使整個地鐵線網的換乘站增加一倍,由7座增至14座,進一步推動青島軌道交通主干網絡成型。
唐河路-安順路打通工程、跨海大橋高架路二期等快速路網項目也在加速建設,力爭早日通車。這些項目通車后,將極大地改善城市路面交通狀況,有效緩解早晚高峰主城區交通擁堵,對提高主城區出行便利度、改善“上班族”通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其中,10月25日,海爾路-銀川路立交工程主線橋投入使用,通車后進一步完善了青島骨干路網體系,對于提升海爾路-銀川路節點的通行效率,緩解青大附院、國信體育場等周邊區域的交通壓力具有重要意義。遼陽路快速路項目計劃年底主線通車。屆時,將與杭鞍高架路組成完整的東西向貫穿性快速路,串聯膠州灣第二隧道至青銀高速沿線南北向主干道,顯著緩解東岸城區中南部交通壓力,進一步暢通市民通勤路。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周建亮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