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高素質農民上大學,青島為“新農人”長遠發展聚勢蓄能
秋冬時節,茶樹開滿了潔白的茶花,散發出迷人的清香。在城陽區惜福鎮東嶗茶業生態園,負責人傅山英正在規劃明年的親子體驗項目。“要想把人留住,必須要實現三產融合,明年我們要圍繞茶文化打造一個四季有采摘、有特色餐飲的親子體驗園區。”傅山英說,種了18年茶,思路從沒有像現在這么清晰過。在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學習時,這些規劃逐漸在她腦海中成型。
讓高素質農民上大學,青島農業大學承接青島市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已經有2年。培訓班按照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經理人、休閑農業、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民講師、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畜牧業、種業等專題定制課程,千余名高素質農民在大學學習理論,參與實踐,為產業發展積蓄能量。
農民上大學:學到致富經
傅山英是土生土長的惜福鎮人,中專學計算機專業的她沒想到,自己會接過父輩的茶園,和農業打交道。從前,茶園主要是粗放式地種茶和加工,隨著茶園面積減少,她希望能深耕產業。茶葉種植遇到難題,農大的科技特派員現場給出解決方案??粗鴮<覀冇稳杏杏嗟靥幚砀鞣N病蟲害、規劃農作物種植時間,傅山英有了上大學、學農業的想法。
“知道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報名的消息,我很激動,但并不知道該去學點什么。”剛入學的傅山英覺得一切都很新鮮。同學們都是從事農業的同行,有做種植園的,有做農業機械的,老師講解國家的助農政策、分析三產融合發展的案例,讓他們受益匪淺。“教授水平很高,有時候根據我們提出的問題現場答疑,讓我們越聽越有干勁。”在隨后的實踐課上,傅山英深受觸動。培訓班帶學員們到莫干山、安吉等地實地探訪,和當地的休閑農業領軍人物面對面交流,了解鄉村IP和農業品牌的塑造……傅山英決定,要在餐飲配套上發力,把生態園的三產搞活。
同樣攢足了勁兒要發展近郊鄉村休閑游的學員還有袁曦祥。他是夏莊街道羅圈澗社區主任,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班,袁曦祥目的明確:社區正在籌劃高效農業園和親子戶外營地,急需量身定制的方案。“我的建議是‘拴住孩子’。”他不好意思地說,這話不好聽,但卻是他學習之后總結出的辦法。袁曦祥建議打造親子寵物園,帶孩子們認養梅花鹿、小兔子或是植物,讓孩子和動植物建立情感聯系,在游玩中增長知識,獲得成長,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
為新農人畫像:能力強帶動廣
知道老師們到傅山英的茶園回訪,傅山英的同班同學紛紛趕來和老師匯報近期的成績。桃源河谷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本奇帶著自家種的葡萄,請葡萄種植專家劉更森品嘗;青島睿創領科物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健帶著自己農業元宇宙的方案,和同學們討論合作項目。王本奇原本是個成功的家電商人,后來回鄉改良了300畝鹽堿地種植“陽光玫瑰”葡萄,帶動周邊200多戶村民增收。陳健本科學習軟件開發,如今投身智慧農業,專注于農業信息技術,成為“新農人”。
什么樣的人才能被稱為高素質農民?《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2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里并沒有對學歷、年齡有明確要求。青島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潘軍介紹,高素質農民培育重點面向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種養大戶。“培訓班學員主要在40歲左右,多數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形象,很多大學畢業生返鄉也加入農業生產中。”
潘軍對高素質農民的畫像與去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相吻合。我國68.03%高素質農民的年齡集中在36-54歲之間,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0.98%,22.20%的高素質農民正在接受中職、高職、本科等學歷教育,92.67%的高素質農民接受了農業生產經營相關培訓。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返鄉人員、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大學生村官等新生力量加入高素質農民隊伍,占比達49.49%。報告顯示,大部分高素質農民從事傳統的種養業,16.67%的高素質農民從事加工業、休閑業、社會化服務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62.32%的高素質農民為規模農業經營農戶,平均土地經營面積為172畝。
大學搭平臺:老師跟蹤成長
培訓課結束并不代表學員和大學之間關系終結,老師們還會不定期回訪,了解學員的需求,進行實地指導。有學員提出想要學習直播帶貨技巧,青島農業大學的老師們便積極聯系資源。有學員需要鄉村振興方案,老師們便邀請相關專業的專家去考察。
“高素質農民培育和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課有所不同,學員有實踐經驗,大多是帶著問題來上學的,所以我們邀請了專業理論知識豐富、農業生產經驗豐富的教授來授課。”青島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郝偉說,教學相長,不少老師表達了愿意給高素質農民上課的意向。“和這些學員交流相當于做了一次調研,最新的市場動態、近期的病蟲害,學員最了解。”(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黎/文 韓星/圖)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胡晨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