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漁民寒夜出海捕撈海蠣子 四小時拉回一萬六千斤

    原標題:紅島海蠣子開撈,記者深夜跟隨漁民海上探訪

    進入12月份,經歷了半年多的等待后,紅島海蠣子迎來了收獲期。由于受潮水影響,漁民都是深夜出海,運用特殊的漁具,像農民耕地一樣,在海里收獲海蠣子。近日,記者就跟隨紅島的漁民,一起出海探訪捕撈海蠣子的過程。四個多小時的時間里,一艘漁船就撈回一萬六千余斤海蠣子。不過,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成活的,上岸分揀以后,大約只有3成是可以食用的。進入寒冬以后,漁民們也迎來了最辛苦的季節,在海上如果不干活,三層羽絨服都能被寒風吹透……

    寒冬深夜出海捕撈海蠣子

    12月2日晚上8時許,記者準時來到了紅島漁港碼頭。寒潮過后,氣溫雖然有所回升,但是在碼頭上,海風還是吹得讓人頭疼。在碼頭上,有不少漁船都亮著大燈。漁民陸續來到碼頭,準備出海收獲今冬第一船海蠣子。

    養殖戶曲先生說,每年到了夏季,氣溫開始升高的時候,海蠣子就進入繁殖期。進入冬季以后,才慢慢進入了收獲期。從10月下旬,漁民們開始放養海蠣子苗,一直忙到11月底。

    “放完苗后,之前放養的海蠣子也進入了收獲季。”曲先生說,進入12月份,膠州灣的海蠣子就陸續迎來了大豐收的季節。而且,進入冬天以后,海蠣子也比較肥美。

    但對于出海作業的漁民而言,海上的風浪卻不怎么友好。曲先生介紹,12月初,青島迎來了一次寒潮降溫天氣,受大風影響,漁船都回港休整。12月2日,今冬最強寒潮剛過去,養殖戶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今冬第一次捕撈作業。

    曲先生介紹,漁民出海主要還是看潮水?;卮a頭的時候,一般會趕在漲潮的時候回去。這樣卸貨的時候會比較方便。由于受近期潮水的影響,出海的漁民們選擇在晚上8點左右出海,凌晨一兩點鐘回碼頭。隨著潮汐的變化,這個時間也會延后。

    雖然寒潮已經過去,氣溫也略有回升。但是到了晚上,氣溫還是比較低。對于出海作業的漁民而言,這也是一年當中最難熬的時間。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出海打魚的漁民已經陸續不再出海了。”曲先生說,對于養殖海蠣子的漁民而言,寒冷的冬天正是他們最忙的時候。跟船出海,一定要做好保暖。

    晚上8時許,由于正值落潮,碼頭距離漁船還有兩米多高。漁船停放的位置,也沒有臺階可以下去。在漁民的幫助下,記者抓住了船上的繩索,跳上了岸邊的一艘船。隨后,又穿過了兩艘船,才到了晚上要出海作業的漁船。

    由于是近海作業,10多米長的漁船上并沒有駕駛艙,全部都是露天的。整條漁船上共有5人,他們分工也非常明確。船長負責開船,另外四人分為兩組,負責打撈海蠣子然后裝袋。經過簡單的檢查以后,漁船開始往養殖的海域出發。

    鐵犁耕海,如同刨花生

    海蠣子的養殖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吊養,另外一種就是底播養殖。吊養的方式,收獲的時候比較簡單,只要開船到養殖海域,用手撈上來就可以了。在膠州灣,養殖戶普遍采用的是底播養殖。就是將海蠣子苗撒到海里,讓它們在海底自然生長。

    “一般海螺價值比較高,可以請潛水員來撈,海蠣子都是用專門的漁網。”于船長給記者介紹起了他們的網具。在網兜的最下方,是一個三角形的鐵架子。“這個鐵架子有兩三百斤,一兩個人根本搬不動。”于船長說,他們在大海里撈海蠣子,跟農民在土地里刨地瓜、花生差不多。這個兩三百斤的大鐵架,就是他們“耕地”的犁耙。

    晚上8時30分許,經過30分鐘左右的航行,漁船終于來到了預定的養殖區。記者看到,在漁船上,還準備了四根六七米的長竹竿,竹竿上綁著浮標以及閃爍的紅燈。

    到達區域后,師傅按照順序將四根竹竿放到了海里,圍成了一個長方形的區域。“長度一百米左右,寬度四五十米。”于船長說,這一片大概十幾畝地,就是今晚他們工作的區域。整個作業的過程,就是按照順序在海底打撈,一般得打撈四五遍。打撈的次數也不固定,看當時放苗的情況如何。如果放的苗多,打撈的次數就少一點。

    放置好了浮標以后,于船長就將船頭擺正。四個漁民分為兩組,分別在船的兩側將漁網放下。漁網就是兩個大網兜,可以將耙上來的海蠣子收集起來。

    4小時拉回一萬六千斤

    放下漁網以后,明顯感受到漁船行駛有點吃力。大約過了20分鐘左右,估摸著快裝滿了。漁民們開始起網。

    在水里,這一網兜幾百斤,光靠人力根本拉不上來。在漁船上工作,主要都是依靠絞盤。漁民將位于船頭的發動機啟動,將綁著漁網的繩索慢慢拉起來。很快,兩三百斤重的鐵犁耙拉出水面。兩名漁民借助絞盤的力量,將鐵犁耙固定在船艙里。

    “從海里剛撈上來,還有很多污泥,需要進行清洗后,才能拉到船上。”于船長說,為了方便,他們都是直接在海里清洗。清洗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用一根繩索拴住網兜,用絞盤將網兜在海里上下移動。這樣,摻雜在海蠣子里的污泥基本上就洗干凈了。

    這樣一網兜海蠣子,至少有幾百斤。在清洗的過程中,整條漁船都跟著晃動。清洗了十來次以后,漁民才將盛滿海蠣子的網兜拉到船艙上。

    隨后,他們將漁網再次放到海里。船長負責開船,另外四名漁民則在船艙里,開始對海蠣子進行裝包。于船長說,這一個網兜裝滿有四五百斤,漁民需要用鐵鍬,將海蠣子裝進網兜里。到了深夜,海上的風浪逐漸變大。但忙活了一陣子后,漁民身上都已經開始冒汗。在捕撈的過程中,也不時有其他漁船靠過來,大家相互打聲招呼,隨后又各自忙碌起來。在海上,大家作業的范圍都是嚴格按照浮標標記的位置。于船長說,這一片海域是他們兩年前放養的,到了今年的收獲季才過來收獲。等到明年收完了以后,就會再放上海蠣子苗。這樣分不同的區域放養,每年按照順序來收獲。

    剛剛將船艙里的海蠣子收拾完,放在海底的漁網又裝滿了。隨后,他們又開始新一輪的卸貨裝貨。從晚上9點一直到凌晨1點多,四個多小時,他們基本上都在忙碌,偶爾有兩三分鐘的間隙,也就是喝上幾口熱水,馬上又開始新的勞作。

    凌晨1時許,漁船上已經堆滿了海蠣子,于船長這才決定返航。

    可食用海蠣子僅3成左右

    進入深夜以后,氣溫明顯開始下降。相比于風浪產生的顛簸,海上的冷風才是最難熬的。借著開船的間隙,四名漁民也終于可以休息一下。

    凌晨1時30分許,漁船終于靠岸。碼頭上,早已有工人等候卸船。“產量跟往年差不多吧,這一船大概一萬六千斤左右。”于船長說,整體上來看,這一片海域收獲的數量跟這兩年差不多。

    于船長說,這些撈上來的海蠣子,很多都是海蠣子殼。上岸以后,他們還會用車運到廠區里。等天亮以后,會有專門的工人進行分揀。記者在現場看到,有些海蠣子是兩三個粘在一起的,也有一些是空殼。

    “經過分揀以后,粗略估計也就能剩3成是能吃的。”于船長說,分揀好以后,這些海蠣子就將進行裝車,發往全國各地。

    很肥美,剛上岸就被訂購

    近兩年,海星等接連侵擾膠州灣海域,給養殖戶帶來不小的損失。今冬第一批海蠣子上岸,收獲情況如何?

    養殖戶曲先生說,影響產量的因素有很多,灘涂的位置、撒苗的密度等等。從總體上來看,海星還是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不少海蠣子都被吃了。另外,今年降水偏多,有些區域的海水鹽度降低,海蠣子也出現了一定的死亡。

    從總體上而言,還是出現了一定減產。受減產影響,今年的海蠣子價格有所上升。曲先生說,海蠣子的批發價兩塊左右,好一點的能賣到兩塊三四毛。跟往年相比,能貴一兩毛錢。

    曲先生說,吊籠養殖的可以轉移到其他區域進行育肥,相對而言,個頭可能會更大一點。膠州灣的海蠣子都屬于底播養殖,純自然的環境下,一般長得都不算太大。從這兩天的收獲來看,一般10個海蠣子能達到1斤。

    得益于膠州灣優良的條件,生長的海蠣子也非常肥美,上岸以后并不愁銷路。曲先生說,現在紅島漁港區域,只有他一家開始捕撈。現在一天三條船在海上作業,大概5萬斤左右。這些海蠣子,有一些被本地的商販購買。但是每天的量太大了,基本上都是發往了外地。

    “咱們膠州灣的海蠣子肥美度高,市場認可度比較好。”曲先生說,準備收獲之前,早已經有東北的客商發來了訂單,海蠣子分揀完成以后,很快就會被端上市民的餐桌。除了東北,還發往浙江、四川、重慶等地,膠州灣的海蠣子很暢銷。另外,曲先生也解釋說,在南方,很多人把它稱為“生蠔”,在北方多稱為“海蠣子”,其實它們都屬于一個品種。

    海蠣子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尤其是進入冬季以后,各養殖戶也會陸續開始收獲,上岸的海蠣子也會越來越多。臨近春節的時候,價格會稍微高一點。整個收獲期能持續到明年5月份左右,市民們可以在此期間大飽口福。

    記者體驗

    四層防寒衣物擋不住海上寒風

    在出海的漁民眼里,相比于暈船,冬天的寒風刺骨,才是最難熬的。為了做好保暖措施,記者特意找出了最厚最好的保暖內衣,在市場上買了一條厚棉褲。冬季到了晚上,即使在陸地上,也非常寒冷,可想而知在海風的吹拂下,漁船上會有多冷。

    出海前,漁民特意提醒多穿點,記者穿上了兩件保暖內衣,外加一件沖鋒衣還有羽絨服。四件衣服往身上一裹,感覺行動都有些困難。但是,剛上漁船,船老大就告訴記者,穿的太單薄了,到了晚上恐怕扛不住。“我穿了四件,裹得嚴嚴實實的,應該吹不透吧。”記者對于船老大的這個說法,有些質疑。于船長順便展示了一下,一件保暖內衣,一件毛衣,還有一層棉衣,最外邊是一個保暖的沖鋒衣。“我們干活,身上發熱還穿這么多。到了下半夜,海上的氣溫非常低,你不干活恐怕扛不住。”

    晚上8時30分許,漁船到達養殖區域。由于寒潮剛過,海上風浪并不大。穿著兩層羽絨服,并沒有感覺到太冷。到了晚上11時左右,海上的風浪開始變大,體感溫度能非常明顯地感覺到下降。漁船里也沒有駕駛艙,寒風直接吹透四層衣服,冷到骨頭里。

    看記者實在熬不住,船長找來了多余的沖鋒衣。披上以后,能稍微感覺溫暖一些。但這種溫暖,過了不到半個小時,就又被寒風吹透。

    好在到了凌晨1點多,漁民們終于將漁船裝滿,開船返回碼頭。記者隨船探訪的四個多小時里,漁民們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他們身上穿著幾層厚衣服,干活的時候,身上出汗,臉上卻冰涼,這就是他們寒冬里的日常。時間久了,身體的關節都會咯吱作響。“寒冬里出海,‘蠣蠣’皆辛苦。希望今年產量能好一些。”于船長說,只要收入能高點,大家的辛苦也就值了。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桂東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戴慧慧]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2 12/06 08:00
    · 來源 ·
    半島都市報
    · 責編 ·
    戴慧慧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